●(左起)陳家強、林家禮、安楠與幾位嘉賓一齊探討香港的未來創科發展前景。 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專家倡港續大力投入資源 利用疫情數碼化轉型

「領航『9+2』首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論壇暨頒獎典禮」昨日隆重舉行,主辦方特別就創新科技發展專設舉辦圓桌會議,邀請多名專家、學者及創科界人士深入討論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方向,及未來香港創科的優化建議。他們提出,需要把握好香港於國際化、服務業與金融業等方面優勢,同時要做到科技以及體制上的創新,讓香港成為國際人才中心,培養及吸納全球頂尖人才,並繼續大力投入資源,及利用疫情數碼化轉型的機遇,以推動大灣區的創科發展。●香港文匯報記者 郭虹宇

國際科技及創新中心是大灣區發展的重要目標,而近日通過的「十四五」規劃亦明確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科中心。在昨日圓桌會議上,多名專家學者都就此出謀獻策。

唐偉章:助初創企到內地市場

全國政協委員、尚乘基金會總裁、理工大學前校長唐偉章表示,香港多了很多初創企業,需要開拓合適市場。他在全國兩會的提案,就是關於推動香港和大灣區其他城市的合作,助初創企業走到大灣區、內地發展市場。他強調並不是將初創企業搬到內地,而是擴闊市場後再回到香港上市,利用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幫助年輕人發展。

林家禮:吸全球頂尖科創人才

香港數碼港管理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林家禮表示,近年香港創科整體進步很大,帶來了一股促進發展的強勁「東風」,而疫情下亦讓各行各業更擁抱數碼技術的應用與轉型。

他提到,香港的初創企業由幾年前的1,000間左右,大增至現在的4,000間,而疫情期間數碼港旗下的初創企,就有一大批年輕人將創新的解決方案提供給政府,幫助社會抗疫及數碼改革轉型,足以看到大家很團結,「年輕人還沒有發財,已經立志要幫助社會。」

林家禮說,「一國兩制」的地位幫助香港成為國際人才中心,在培養自己人才之外,亦吸引全球最頂尖的科創人才,來香港安家樂業,服務大灣區。以數碼港為例去年也成立了數碼港學院,務求於培養人才上出一分力。

除了國際創科中心外,「十四五」規劃也提到強化香港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及風險管理中心功能,他認為這些都是依靠金融與科技的人才幫忙構建,也有利與科技相關的創新投資。

就近年特區政府已對創科發展投放逾1,000億元,林家禮強調,希望政府能繼續大力投入資源,加強大學、科研、基本科學等的投入,要加把勁、團結、利用好香港國際化的優勢,「雖然『東風』很強,進步很大,但是需要繼續投入」。

黃錦輝:帶動金融「互聯互通」

全國政協委員、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外務)黃錦輝表示,創新不光是科技,還應有體制上的創新,例如說近期熱門的數碼人民幣話題,雖然估計未來一兩年還是會以內地經濟的「內循環」為主題,但並不等於不做「外循環」相關工作。

他認為,以本港金融方面的優勢會是個優秀的數碼人民幣試點,香港應把握機會,不只科技層面在體制上也要創新配合,考慮為公司企業提供彈性,如此也可進一步帶動兩地金融「互聯互通」。

安楠:開創現代「前店後廠」

以香港作運營總部、深圳為研發中心的科技公司「卡薈」,其行政總裁安楠表示,該公司就是利用大灣區香港與深圳「雙城記」成長起來的例子,是現代科技版的「前店後廠」。

他認為,香港擁有全球領先的物業管理、房地產及服務業,為新技術投入服務應用帶來方向,而深圳有非常強的技術開發背景,人力供應及社會氣氛亦佳,該公司的團隊從中找到創新點,針對物業服務數碼轉型的需要,開發智慧社區的生態系統,推進科技應用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