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tland Seasons Park與濕地連接的邊沿種有適當植物作為緩衝,讓屋苑與濕地無縫連接。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顏倫樂)本港濕地保育區(WCA)佔地約1,784公頃,而濕地緩衝區(WBA)則主要覆蓋保育區以外的500米範圍,佔地約1,200公頃,兩者合計約3,000多公頃,佔地極廣。社會的普遍共識是不應發展保育區,但濕地緩衝區則有討論空間。有業內人士指,估算緩衝區中有400至500公頃可以用於發展,即使退一步以300公頃計,以1.5倍地積比率,可以提供4,800萬方呎樓面,即約10萬個450至500方呎單位。面對房屋供應中短期跟不上進度,這片土地能成為「及時雨」。

濕地緩衝區僅5%為魚塘

事實上,目前濕地緩衝區中只得5%為魚塘,大部分要不是已經荒廢多年,就是已被用作各種用途,如住宅、貨櫃車場、物流倉庫、臨時搭建物等。其中元朗工業邨就有部分範圍與濕地緩衝區重疊,錦繡花園及加州花園甚至毗鄰保育區,另有不少村落如山貝村、攸美新村都坐落緩衝區範圍。直至近年,政府才開始真正考慮濕地緩衝區的發展,包括售出濕地公園住宅項目(已建成Wetland Seasons Park系列),以及新地近月獲城規會批准發展之元朗東成里「跨代共居」項目。

嚴格設計減對自然影響

為達到發展與保育兼顧的效果,政府對濕地公園住宅項目即Wetland Seasons Park及另一個涉及濕地保育的項目Park YOHO,都提出連串嚴格要求,減少對濕地的影響,好像於工程開展前需要做連串測試,設計上亦仔細考慮過通風、雀鳥的飛行習性等,建築物以階梯式建築,大廈外牆要選用大地色系、玻璃採用的物料等全都有講究,而建築時的噪音、污水、灰塵及落成後的燈光等亦有嚴格控制。

此外,發展商需要與濕地公園環保團隊及獨立檢測員共同作恒常監察,亦要定時向有關部門提交報告,由於工程較一般住宅項目更為複雜,濕地公園項目建築期長達7年,較一般發展年期約5年更長。惟事實證明,只要設計得當及有適當監察,濕地緩衝區用作發展是完全能夠做到,如何利用這片佔地逾千公頃的廣袤土地,需要政府好好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