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積極入世,與政治關係密切,對於「政」有清晰認識。一次孔子的弟子冉有退朝回來遲了,孔子問原因。冉有回答因為處理政務,孔子糾正說:「其事也。如有政,雖不吾以(用也),吾其與聞之。」(《論語.子路》)孔子分開「政」與「事」,「政」屬公而「事」屬私。冉有在季康子官邸談事,是季氏自己的私事。
當時孔子在魯國以退休大夫的身份尊為「國老」,定時上朝聽政,所以說自己雖然不是當官,也可以有所聽聞的。「政」屬國家的事,關涉全體人民,性質屬公;「事」則屬個人的事情,與國家無涉。這裏看出公私之判是為政者的基本認知,不可混淆。
有人對於孔子沒有汲汲為官而感到奇怪,便問孔子何以不從政?孔子引用《尚書.君陳》「孝乎惟孝,友於兄弟」二句,說明「孝順」與「友愛」如影響了政治,便已達到為政目的,不必具體出仕才算為政,所謂「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論語.為政》)這表達了對「政」的一種理解,就是道德行為對社會產生影響,便可視為為政。
「政」面向國家民族,影響重大,而統治者又具有很大的影響力,故端正自身便十分重要,孔子答覆季康子問政,說:「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季氏另一次問政云:「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說:「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俱見《論語.顏淵》)《大學》的「八條目」(格致誠正修齊治平)便以修身為關鍵,因而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
為政以德,因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俱見《論語.子路》)由此而有傳統政治與道德關係的著名陳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今天的政治正是人民免於刑罰而不知羞恥,百姓缺乏人文教養,德無所加,禮無所施,便難以避免人心浮躁與社會動盪。
鄧立光(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國學中心主任、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國際易學聯合會副會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