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年到嗇色園黃大仙祠上「頭炷香」已成為我們一種民間習俗,至今歷久不衰! 作者供圖

陳復生

中國民間有歲初上「頭炷香」的習俗。新春來臨之際,亦即是除夕夜(年三十晚)凌晨邁進大年初一之時,向神靈奉獻的「第一爐香」,表達信眾的虔誠和祈求新年事事順利之意。

在香港已有99年上「頭炷香」習俗的嗇色園黃大仙祠,今年剛好踏入100周年,卻因應新冠疫情,配合港府「限聚令」,首次宣布在年三十晚封園,改以電視轉播及網絡直播形式,閉園進行「頭炷香」科儀,替廣大市民祈福。

嗇色園自1921年擇地(竹園)建園以後,善信愈來愈多。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由於牴觸當時的廟宇條例,黃大仙祠曾經一度關門。不過,每日在殿外遙拜仙師的善信仍絡繹不絕;當時幸獲官紳周峻年爵士幫忙調解,最後廟宇得到特許,每年正月將大殿開放供信眾參拜。

1935年正月,嗇色園的大殿再次開放讓公眾參拜。當時香火非常鼎盛,在農曆新年上「頭炷香」亦漸漸演變成為一種習俗,至今歷久不衰!

按黃大仙的傳統,每年年三十晚舉行科儀,由嗇色園黃大仙祠監院李耀輝博士(義覺)道長主持,帶領一眾經生在道壇誦經及進行科儀,然後計準時辰在午夜,由監院上三支香,所謂「道」、「經」、「師」的三支香。

「頭炷香」即是「第一爐香」,一般人認為新年向神明奉獻的「第一爐香」功德最大,後來演變為人人「爭頭彩」上第一炷香,以示虔誠。

上「一炷」清香,「一炷」即是三支,表示「尊三清」,亦有「三陽開泰」之意。道教以左為善,用左手上香為吉利。三支香要插平、插直,間隔距離不超過一寸寬。第一支香插在中間,表示敬「玉清元始天尊」,代表「道」;第二支香插在右面,表示敬「上清靈寶天尊」,代表「經」;第三支香插在左面,表示敬「太清道德天尊」,代表「師」。

農曆新年的時候,許多善信喜歡年初一凌晨到黃大仙祠搶「頭炷香」,以求開運、來年順利。其實,「頭炷香」這習俗,是善信將自己的心願傳達給神靈,希望神靈能夠感應,並實現自己的願望,是人們對未來憧憬的一種表現!在世局混亂及疫情反覆的今天,相信大眾的「頭炷香」心願,都是國泰民安,世界和諧,身心安康,可以開心工作度過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