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裕

一位女性朋友結婚才兩年多,卻經常跟我們說起她的煩惱。並不是丈夫對她不好,也不是別的什麼煩惱,而是她跟奶奶的關係鬧得愈來愈僵。當然,婆媳關係不好,是有很多原因造成的。但是我們從她抱怨的話中,能夠看到她自身性格也有很大的問題。她總是說,我奶奶真是不知好歹,我待她這麼好,非但沒有感激我,還處處挑我的骨頭。

她說的待奶奶那麼好,在旁人看來也是一些平常事——逢年過節買件衣服和保健品、生病時帶她看病。說實在的,這都是人之常情的事。但是,在她的認知裏面,總是覺得她給了奶奶很大的恩惠。奶奶卻沒有像她期待中那樣感激她。天長日久,不滿的情緒就積累成為怨恨。也許婆媳關係緊張,不只是一個人的原因。讓我們能夠看到,她這種觀念——總期望別人感激,是很難和別人處得好的。

施恩於人,莫求回報。這才是給予的最高境界。如果我們做好事,是為了得到別人的讚賞,做了每一件小事,都希望能夠得到相應的回報。這樣的給予有什麼意義呢?無異於一種變了形式的交易而已。施恩於人,應該是發自內心的。既然決定要待別人好,那我們的心應該是寬容的、慷慨的、無私的。忽然想到一個作家說過這樣一句話:凡事想要別人感激,是必然要失望的。以前我也不大理解這句話,我做了好事,別人感激我,這不是情理之中的嗎?為什麼會必然要失望呢?

細想,其實這包含着很大的道理。我們做了好事,別人感激我們。這份感激是從別人的角度出發的,他會怎樣感激我們,這份感激的程度不是我們所控制的,這是客觀的事情。但是,如果這份感激是從我們自身這個角度出發,是我們去期待別人的感激,那我們就可能會高估自己所給予的恩惠,覺得自己功勞很大。那麼,也許別人已經給了感激,卻沒有達到我們期望的程度,一樣是造成我們的心理落差,便產生了失望。不由得佩服說出這句話的作家,因為她看得透徹。

是呀,總是想要得到別人的感激,必然要失望的。一樣的道理,施恩於人,時時祈求回報,也是必然要失望的。什麼叫做施恩呢?這應該是一種很美好的給予。是慷慨的、淳樸的、溫暖的,我待你好,是因為我很希望你能得到關懷,而不是出於別的什麼目的。這才是善心和施恩。如果我們總是想要別人的回報,我們有了這樣的私心和意圖,我們就會不滿於別人的感激,還想要更多。這樣的施恩,不僅對別人來說沒什麼意義,還給自己帶來心理負擔,積下怨氣。施恩於人,莫求回報,不僅在婆媳關係中應如此,在我們任何一種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中都適用。嘗施恩予人,但願我們都能夠,滿心歡喜地給予,去享受給予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