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文森)多個關注醫療的團體昨日發表立場書,表示贊同本港引入非本地培訓的醫生,並建議政府應放寬合資格的境外醫生來港工作。有團體強調不應排拒非香港居民來港執業,以增加醫生人手。
由34個病人及關注病人權益組織組成的「長期病患者關注醫療改革聯席」在立場書中指出,醫生不足嚴重影響公營醫療服務質素,專科首次求診長達百多個星期、急症室輪候及等候入院時間達十多小時。
同時,根據最新數據顯示,醫管局仍欠缺660名醫生,故聯席認為政府應積極推動放寬合資格的境外醫生來港工作,以增加醫生人手,故原則上同意引入非本地培訓港人醫生,而引入的醫生須具備相當質素和專業水平。
促盡快諮詢「全面註冊條件」
聯席因此要求政府盡快公布有關建議的細節,以確知指定境外醫學院的質素、審批及考核門檻等詳情,以及如何確保引入的醫生達至應有水平才取得全面註冊,以保障病人福祉。聯席並要求政府盡快進行諮詢工作。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亦與香港病人權益協會、老人權益聯盟及婦女健康關注組發表立場書,表示原則上同意引入境外港人醫生回港,但認為修訂內容建議只容許香港永久性居民申請,或減少可引入醫生的數量,政府應只須考慮申請人醫療專業水平,不應排拒非香港居民。
他們並要求政府詳細解釋如何制定認可境外醫學院名單,作為審批申請的基礎,同時應詳細解釋如何在執業試考核以外,透過臨床工作表現作為取得全面註冊的條件。
社協等團體認為,制定名單時不應因部分港人抗拒內地政治及民粹因素,不將內地極高醫療水平的醫學院納入認可名單中,強調審核申請的關鍵,在於醫學院醫療專業水平、教學質素、臨床培訓等是否符合本地醫療專業資格。
立場書續指,現有修訂內容對境外港人醫生吸引力成疑,包括綑綁於公營醫療機構工作的時期太長、專科培訓名額不足及以本地醫科畢業生優先,或未能吸納境外醫科畢業生,認為應在這些細節上作出調整以增強吸引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