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榮富父子倆依靠種植黃連,實現脫貧致富。香港文匯報記者孟冰 攝

重慶石柱縣洗新鄉位於渝鄂交界的武陵山區,距離重慶主城300公里,平均海拔1,500多米。今年46歲的譚榮富曾是當地建卡貧困戶,通過種植中藥材黃連,實現了兩年內脫貧。如今,譚榮富每天天色未亮就上山,為自家種植的30畝黃連地除草。

殘疾家庭試水 「日子有了希望」

說起譚榮富,當地很多人都知道。他小時候燒傷導致右手殘疾,妻子林興芳說話口齒不清,也沒有穩定工作,長子智力障礙被鑑定為二級殘疾,兩個女兒剛上中學…… 2014年,譚榮富成為當地建卡貧困戶。

為了徹底改變這種生活,譚榮富便想到當地的特產黃連。「眼瞅着黃連價格年年上漲,就和政府說了想種植黃連的想法,隨後鄉政府提供了黃連種子。」譚榮富說,當地豐田村銅天槽山高林密,樹葉腐爛後的林地土質肥沃,是種植黃連的理想場所。於是譚榮富在這裏租用40畝山林後,2014年下半年起,夫妻兩人開始了艱苦的創業之路。

「為在密林中開墾出種黃連的土地,我們最初用柴刀對樹枝一根根進行砍伐,再用鋤頭一點點挖出來平整土地,碰到一個大樹樁,可能要忙活半天時間才能連根拔出。 」譚榮富伸出一雙粗糙的手說,當初就是用這種刀耕火種的辦法,每年擴大一畝。而由於手有殘疾,別人幹半天的活,他也許要幹上大半天甚至一天的時間。 2016年,譚榮富初嚐甜頭,種植的一畝黃連收穫乾黃連近300公斤,收入2.4萬元。僅試種了一年黃連,譚榮富一家就摘掉了貧困帽。

隨後,有了資金的譚榮富開始使用現代化的機械,黃連種植面積迅速達到30畝。去年年底,僅靠種植黃連,譚家年收入達到6萬元。 「日子突然就有了希望。」譚榮富說,雖然已經脫貧,但縣裏仍然在兩個女兒的教育問題上給予資助。 「我打算再努力努力,到時候把女兒的教育經費也解決了,就不靠政府了。」

享資源優勢 有全球定價權

重慶石柱縣是黃連的原始產地,素有「中國黃連之鄉」之稱,全縣黃連產量佔全國60%和世界40%以上。因為靠着黃連的種植、研發和銷售,不少石柱人實現了脫貧致富。截至2019年底,像譚榮富這樣種植黃連的貧困戶共1,112戶,他們共種植黃連1,681畝,貧困戶採收面積1,300畝,產值3,575萬元,戶均收入3.2萬元以上。

近年來,隨着石柱黃連質優價廉的名聲遠揚,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中藥藥材商。石柱黃水鎮中國黃連交易市場是唯一獲得農業部指定的黃連交易市場,這裏黃連年交易量4,500噸,不僅佔全國的85%以上,同時還具有全球黃連價格的定價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