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不同語言或有着差天共地的文字、符號、發音元素,但背後其實亦藏有類似的邏輯規律。語言學奧林匹克(語奧)便是以世界各地語言片段為材料,透過提供相關語言編碼方式的差異性,以及一些例子與已知信息,讓參加者即使面對未知的語言,亦能以邏輯思維和綜合解難能力,拆解其規則結構,並作靈活的歸納與推理。
香港文匯報推出專欄,邀請理工大學香港語言學奧林匹克競賽團隊,介紹有關的語言學小知識及挑戰題目,助大家從中學習,訓練觀察及思維能力。
【語言學小知識】音系規則(Phonological rules)
音系學研究的是人類語言中語音的結構和組合規律。音位是特定語言中的最小語音單位,並作為抽象知識存儲在母語者的大腦中。當我們發出聲音時,音位的實際形式被稱為音位變體。一個音位與一個或多個音位變體相關聯,我們通常可以從語音環境來預測出具體是哪一個音位變體。例如,由於[ph]和[b]這兩個音(如path和bath)在英語中能區別詞義,它們被視為英語中的兩個音位。而[p]和[ph]這兩個音(如 spit 和 pit ),雖然發音有所不同,在英語中它們仍被視為同一音位/p/的兩個音位變體。
我們可以根據具體的語音環境來確定需要選擇音位/p/的哪個音位變體。在英語中,送氣音[ph]僅出現在音節的開頭,而不送氣音[p]則出現在其他位置。如本例所示,語音的抽象表徵(音位)與實際發音(音位變體)之間的關係是由規則支配的。音系規則描述特定音位的可預測變體(即音位變體)在何種情況下出現。這些規則是特定於具體語言的,並屬於母語者語言知識的一部分。
音系規則主要分為數個大類,包括同化(assimilation)、異化(dissimilation)、插入(insertion)和刪除(deletion)等。同化規則是使一個音與鄰近的音在某種特徵上更相似的過程。例如,粵語「麵包[min pau]」中第一個音節的最後一個音位是/n/。在實際發音中,此音位會與鄰近音[p]產生發音部位上的同化而變為[m](由齒齦鼻音變為雙唇鼻音)。與其他同化規則一樣,這種鼻音同化使我們在發音時更加容易。
異化規則會使相鄰的音變得不同。英語裏有一組形容詞,可以通過給名詞附加後綴「-al」來產生(如 person 和 personal )。當名詞以音位/l/結尾時,後綴「-al」會經過異化過程變為「-ar」(如 single 和 singular )。在這種情況下,說話者很難將音位/l/重複兩次,因此,異化同樣有助於使發音更為輕鬆。插入規則會添加詞語中沒有的額外的音。英文姓氏「Thomson/Thompson」的不同拼寫可以表明,在實際發音時,有些人插入了音位/p/。此外,刪除規則是從詞語中刪除現有的音。例如,/g/在「signature」中發音,而在「sign」中則不發音。
■楊一可 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學系博士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