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晨 劍橋大學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助理教授

中央公布了關於制定「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 「十四五」規劃時期(2021至2025年)是中國實現社會經濟發展和現代化長遠奮鬥目標的重要階段。2019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邁上1萬美元的台階。中國將很有可能在2025年達到世界銀行當前的高收入經濟體門檻,並在2035年實現人均收入翻一番。

國際經驗表明,為了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發展中國家需要有效引導其經濟增長模式的轉型,將競爭力的基礎由低成本投入優勢轉變為創新能力和生產率的提升。「十四五」規劃建議強調,創新在中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居於核心地位,中國將進一步深入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

近年來,中國在加強創新能力方面已取得了重大進展。研發支出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2001年的1.1%穩步上升到2019年的2.23%。根據經合組織(OECD)按購買力平價(PPP)的計算,中國目前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研發大國。中國的研發支出(按購買力平價計算) 已大幅縮窄與美國的差距,從2005年相當於美國研發支出的26%上升到了2018年的80%。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的統計,2019年中國首次超過美國成為了全球最大的國際專利申請來源國。

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的經濟增長和生產率提升可以同時受益於兩種不同類型的創新。一種是基於「後發優勢」的趕超型創新。發展中國家的產業體系與全球技術前沿之間普遍存在相當的差距。發展中國家有機會以相對較低的成本學習、採用和完善發達經濟體的現有技術,並有可能實現跨越式發展,跳過中間代際的技術,直接吸收、轉化和研發最新代際的技術。

中國向高收入國家生產率水平的趕超仍處於相對早期的階段。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估算,在過去的20年裏,中國的勞動生產率水平已從全球前沿水平的15%提升到了30%。雖然中國的產業結構比同等收入水平的發展中國家要先進,但其生產率與全球前沿之間的差距仍然很大。這意味着中國產業體系仍有巨大的趕超型創新空間。

另一種是在全球前沿的開創型創新,這對發達經濟體的競爭力和增長至關重要。雖然開創型創新風險高、難度大、成功概率低,但針對開創型創新的努力有利於全方位培養國家創新能力,並在特定領域形成建立技術領先地位的「先發優勢」。西方大國往往會通過保護主義政策限制高端前沿技術與設備的轉讓。由於自身缺乏開創型創新的能力,發展中國家在追趕發達國家產業競爭力方面普遍面臨巨大困難和壁壘。

儘管中國經濟的整體生產率與全球前沿仍有相當差距,但中國在信息通訊、人工智能、可再生能源等一系列由新技術革命推動的產業領域正逐步構建技術發展的領先地位。在研發支出和創新績效方面,越來越多的中國公司已躋身世界領軍企業之列。在反全球化勢力抬頭和顛覆性技術變革加速的背景下,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對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趕超型創新和開創型創新對於中國轉變經濟增長模式、成為現代化高收入國家的發展進程都至關重要。在資源配置方面,隨着經濟結構的成長演進,中國的政策制定者和產業領導者需要根據不同行業和企業的具體情況在兩種創新之間取得適當的平衡。在當前的國際形勢下,中國也需要進一步努力營造開放、共贏的國際創新環境,積極推動國際前沿技術研發合作以及在發展中國家更廣泛的技術擴散。促進創新和共享繁榮是應對當前全球挑戰的最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