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滑板車已普及成代步工具。 資料圖片

1915年開始就有原型的電動滑板車,經過長達一百年的進化後,已經從笨重的富人玩意變成小巧靈活又普及的代步工具。當全球各大小城市都通過不同方法將其納入智慧城市的智慧交通(smart mobility)範圍,並配合廣泛的政策及資源大力推動發展之際,香港卻仍然以一個基本上已存在了過百年的條例去片面定義這個新事物。

運輸署早於2005年向公眾發出的官方文件指出︰「兩輪電動踏板車的設計及構造,是由動力推動以運載司機及其個人物品,屬於道路交通條例定義下的機械驅動車輛,並應分類為電單車。市民若於道路上使用該車就必須先在本署為該車登記及獲發牌及購有第三者保險,駕駛者亦必須持有有效的電單車駕駛執照及佩戴合規格的保護頭盔,否則就是違法。」

遺憾的是,港府在其智慧城市藍圖中提及香港怎樣順應潮流,至今仍然沒有對這定義提出廣泛公眾諮詢以配合發展。

其他先進城市,如新加坡去年就已經通過立法及強制要求使用者購買保險來加強監管,以平衡各方利益。聰明的城市會因為接納這些新事物而提高其競爭力,相反,只會眷戀着目前及過去的優勢而不願意踏出「安全圈」以外半步的城市則慢慢變得缺乏活力,像klook這些一時無兩的本地出品也只能放棄香港,改往新加坡推動電動滑板車共享服務。

因為沒有新市場,對保險業極其重要的數據採納就有限制;因為有限制,業界為發展就要遷離香港,這個惡性循環就會一直延續着。不要以為沒有電動滑板車是個小問題,當開電動滑板車屬違法、坐的士只能付現金、查詢出行方式要用四五個Apps、開網約車不合法的時候,大家應該意識到類似的守舊問題其實已經影響到各方面。

COVID-19限制了人類的正常活動,卻加速了全球進入數字經濟年代。科技能否被有效應用,是城市未來能否可持續發展的要素。

一些對大家來說可能只是小問題,但智慧城市裏面的機器人能否變得聰明,就必須依賴這些新事物提供的數據作為學習的基本元素。香港的經濟發展遇上瓶頸,但願每位深愛着香港的市民也能齊心擁抱科技,以開放的態度參與智慧城市及數字經濟發展的國際團體賽事。■陳家豪

簡介:本會培育科普人才, 提高各界對科技創意應用的認識,為香港青年人提供更多機會參與國際性及大中華地區的科技創意活動 ,詳情可瀏覽www.hknete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