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均瑜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 教聯會會長

國家主席習近平最近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發表講話,表明要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並點名要發展位於前海和河套的兩個深港合作區。習主席又特別提到青少年工作,期望能夠充分運用粵港澳這個合作平台,「吸引更多港澳青少年來內地學習、就業、生活,促進粵港澳青少年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增強對祖國的向心力」,對這一代的年輕人提出了殷切的期望。

香港特區政府在過去十年,投放了大量資源於學生內地交流上,其中以「同根同心」、「同行萬里」和「姊妹學校締結計劃」最具代表性。在首兩項交流計劃中,政府在2008學年投入了 1,200 萬元,到了 2019學年,經費已達 1.2 億元,增幅高達十倍。參與人數亦從 2008學年的大約 1 萬人,上升至 2018 學年的 7 萬多人,參加者包括專上和中小學生。學校數目亦由2015學年的 302 所,增加至 2017學年的 535 所,增幅超過 77%。交流地點從最初只局限於廣東省,現已擴展到22個省、4個自治區和4個直轄市。

兩地青年交流持續推進

姊妹學校締結計劃由2004年展開,由教育局為香港與內地結盟的學校,提供財政及行政上的支援。這個平台讓香港與內地學校透過交流與合作,增強了解與溝通,加深認識兩地文化,共同提升教育素質。最初只是一項為期三年的試辦計劃,由於反應良好,當局在2018學年將之恒常化,至今透過教育局結盟的中小及特殊學校,已達800多對,結盟學校遍及北京市、上海市、寧波市、廣東省、四川省、浙江省及福建省。由2018學年開始,香港學校每年獲得的津貼,已由12萬元增加至 15萬元,以作為推展活動的經費。

20多年來,國家發展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區政府仍然持續推行學生交流活動,但在某些方面需與時並進。例如選址雖然擴大了,但主題多數仍然圍繞歷史文化、風俗特色、城鄉建設、經濟文化、自然保育五個範疇,內容仍以遊覽為主,交流時間也短。另一方面,內地學生來港也不太容易,因為需要辦理大量簽證手續,加上內地學生的應試壓力較香港大,整個中學階段有兩次公開考試,以至某些年級的學生根本無暇兼顧課程以外的活動。

另一個難題是內地學生到港的居住問題,香港地少人多,租金昂貴,大型度假營只有來來去去的幾個。至於姊妹學校,教育局雖負責行政上的統籌,但實際交流的內涵,十分視乎締結學校的主動性,可謂各施各法,參差不齊。這些問題實需要兩地政府梳理和配合。

香港是一個自由的城市,不但資金自由進出,資訊也自由流通,正是由於這個特點,令增強年輕人對祖國的向心力,添加了複雜性。有一些議題偏重認知,例如準確理解「一國兩制」,認識以至遵守和尊重憲法、基本法、香港國安法等;有一些議題例如建立愛國愛港情懷,提高對國家、民族和文化的認同等,則涉及情感上的融合。

港青要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隨着內地經濟高速發展和對外開放,不少香港年輕人都曾返內地旅遊,搭高鐵、用微信、追陸劇,淘寶網購更是家常便飯。如何由認知走向認同,如何由知識上的理解,走向情感上的昇華,如何從眾多的雜訊當中,穩住對祖國的向心力,求學時期的一兩次交流,是重要的起步,其餘的工作,實在需要全社會長期的努力,以及匯集各方人士的智慧。

香港是「一國兩制」下實施資本主義的行政特區;深圳經過40年的發展,成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先行示範區,兩者互相配合、互相促進,是新時代的先鋒。香港作為大灣區的一部分,連同內地9個城市和澳門,組成了全球獨一無二、擁有兩個不同經濟體的灣區。正如習主席所講,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正處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新形勢需要新擔當、呼喚新作為。香港年輕人如何由「中國製造」融入「中國創造」的大格局裏,是這一代的重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