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結束在江蘇參加「尋脈大運河 交匯新江蘇——香港青年與一帶一路來華留學生相約大運河文化之旅」活動返港的香港港專學院學生呂特希,在手機相冊中一幀一幀回味無錫惠山古鎮參訪經歷。

吴承祐


7月14日,香港港專學院應用教育(紀律部隊)學生王宇表示,難忘在泰州參觀單聲珍藏文物館,「這一件件文物,不僅內涵豐富且價值連城,更是滿含着單聲先生的家國情懷。我在這裏看到的是中國文化、中國精神、中國心。作為中華兒女,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去守護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產。」

孫佳藝


「走進江蘇鹽稅博物館,我彷彿穿越了歷史的長河。每一件展品,都講述着國家的經濟命脈變化,激發出我強烈的愛國情懷。」7月13日,香港東華三院邱子田紀念中學學生何鴻軒翻看着手機裏拍攝的江蘇鹽稅博物館照片,不住地回味感嘆。

吴承祐


由江蘇省海外聯誼會與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等主辦的「尋脈大運河 交匯新江蘇——香港青年與一帶一路來華留學生相約大運河文化之旅」活動7月10日啟動,10名來自香港港專學院、香港浸會大學等院校學生與南京10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留學生,攜手同行,尋脈大運河。

唐王心


江蘇省海外聯誼會與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等主辦「尋脈大運河 交匯新江蘇——香港青年與一帶一路來華留學生相約大運河文化之旅」活動,邀請香港10餘名院校師生來江蘇近距離感受千年運河與江蘇現代文明的交融。

吳依媚


回到台灣後的台灣青年影視工作者郭行健,回首在江蘇的交流參訪經歷,他說,「身為一個80後,我對戰爭、屠殺基本上沒有體感、缺乏理解。此次參訪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令我對於這段中華民族慘痛的歷史,是實實在在的身心有感。」

陸永俊


「在無錫,印象最深刻的是參訪紅豆集團。」7月4日,結束「尋脈江蘇 文匯兩岸」交流活動回到台灣的台灣世新大學博士生、大學講師郭耀中回顧表示,在紅豆集團,「我們看到了中國大陸民營企業在國家支持下對自身發展娓娓道來的自信,更有助於我們反思台灣的發展前景,以及從更多元的角度認識大陸。」

龔友媛


「哇!哇!」步入南京牛首山佛頂宮千佛殿,台灣成功大學文學院教授、台灣社會研究學會理事長鍾秀梅的驚呼聲就沒有斷過,遊歷世界、見多識廣的她被華麗莊嚴、如夢似幻的禪境之美強烈震撼。

孫佳藝


7月2日,台灣台南藝術大學前總務長、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建築研究所碩士吳永毅,回顧由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主辦的「尋脈江蘇 文匯兩岸」交流活動南京行程時表示,勵志社建築群是當時南京中西結合建築風潮的典範之一。

夏遠航


「台灣導演王正方拍攝的《馬吉的證言》在哪個位置放映?」6月27日,走進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南京大屠殺史實展廳,「尋脈江蘇 文匯兩岸」交流團副團長、台灣海潮智庫執行長林深靖就不停地詢問。

陸永俊


由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主辦的「尋脈江蘇 文匯兩岸」交流團日前走訪南京明基醫院,一位來自寶島台灣的醫院副院長羅翠凌熱情接待了交流團一行人,大家交流台資企業在大陸開辦醫院的經過,了解明基醫院的最新發展,彷彿也一同見證了台胞羅翠凌來江蘇打拚的28年。

夏遠航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6月29日上午,無錫東林書院,台灣暨南國際大學研究生史學勤手持摺扇,一字一句鄭重念出這副懸掛於東林書院內東林領袖顧憲成所撰寓胸懷遠大抱負之名聯。

夏遠航


由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主辦的「尋脈江蘇 文匯兩岸」活動交流團,在清淺夜色中抵達太湖明珠無錫。步入崇寧路與中山路交匯處的三鳳橋酒店餐廳,豐盛的晚餐滿桌飄香。聲聲驚嘆中,台灣暨南國際大學研究生史學勤情不自禁掏出手機,對準精美菜肴一陣猛拍。

夏遠航


由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主辦的「尋脈江蘇 文匯兩岸」交流團27日繼續在南京的行程。當日上午,大家身着素衫,參訪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並向南京大屠殺死難者敬獻花圈和默哀,沉痛悼念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

孫佳藝


6月26日,在南京安家的台灣著名學者夏鑄九攜全家,專門與正在南京參加「尋脈江蘇 文匯兩岸」交流活動的台灣老朋友們相會。

孫佳藝


顯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