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李芷珊)北部都會區是香港未來發展的重要引擎,是推動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將為香港注入新經濟動力。昨日舉行的第八屆立法會功能界別地產及建造界選舉論壇上,兩名候選人L1號黃浩明及L2號趙式浩在抽籤問答環節中,重點聚焦如何透過引入新技術與數碼資源以引進資金、推動業界升級轉型以提速發展北部都會區。另外,他們亦提出增加誘因吸引市場參與舊樓重建,以及透過與東盟國家合作,發揮香港「超級聯繫人」及「超級增值人」角色的意見,多維度地為業界發展出謀獻策。
抽籤問答環節共設3輪,每輪由主持人提供兩個信封,候選人分別回答每個信封一條題目。首輪黃浩明抽到的問題涉及如何引導私人發展商積極參與社區重建。
他指出,香港現時有逾萬幢50年以上樓齡的舊樓,未來十年數字不斷飆升,故其政綱力主「應重建就重建、應維修就維修」,倘若大廈財政不足以進行重建,便應推動維修。他亦建議參考特區政府標準地價表以方程式處理地積比轉移後的問題,增加誘因。
聚焦引入數碼資源以引進資金
趙式浩被問到地產及建造界如何配合政府政策,以多元開發模式可持續地發展北都。他認為「資金行先」屬首要,如何將資金流入地產再帶動建造是一個循環,「因為有技術才會有資金投資。」現時香港面對的最大問題,是傳統投資者在經濟逆轉下,對資金憂慮較大,加上政府財政收縮,他建議放開傳統思維,考慮如何引導不同資金和技術來港,並建議可積極研究使用數碼資源。
第二輪問題黃浩明需回答發展商如何推動業界升級轉型,善用創新建築科技提速、提效、提量。他認為需諮詢業界以找出建築成本上升的痛點,例如發現行業缺乏技術勞工時,可透過平衡機制輸入技術工人。
他強調,並非無限量輸入,需與業界溝通及考慮整體香港經濟情況,以及推動利用人工智能輔助驗樓收樓。
被問到地產商如何應對私人發展項目推展速度放緩,趙式浩認為必須以新項目、新發展、新資金、新資源和新技術作為重要的推進引擎;即使有稅務優惠等支援政策,若實體經濟表現欠佳,問題仍會長期存在,但北都作為香港未來的經濟引擎,關鍵在於引進新技術以帶動資金流入,透過金融操作帶旺地產與建造業。
港可引入外地資源 再帶回內地
第三輪中,被問到如何加強香港「內聯外通」的獨特優勢,充分發揮「超級聯繫人」及「超級增值人」的角色時,趙式浩指出,馬來西亞及新加坡等國家正積極尋求海外投資機會,香港可扮演跳板平台角色,他回顧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前輩都是出外為香港尋找新機會,得以讓香港轉型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現時香港處於「2.0階段」,應延續「獅子山精神」,主動走向國際,將外地資源引入,進而帶回內地。
被問到傳統發展商較少參與產業建設,如當選後將如何引領業界參與投資時,黃浩明表示,隨着特區政府推出「片區開發」模式發展北都區,發展商應與其他產業合作推動業界適度轉型。
他強調「要贏一定不能只靠地產發展,要有其他產業」,但轉型需同時考慮發展商的規模與能力,不宜過度要求所有發展商一致跟隨,避免造成投標資格不平等現象。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