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玲 全國政協委員
第八屆立法會選舉即將於12月7日舉行投票。近日的香港街頭旗海飄揚,候選人走街串巷,用心落力地吸納意見、辯論政綱。正逢國家制訂「十五五」規劃,要求香港如何謀劃好「融入和服務國家發展大局」這道大題,這不但是特區政府必須面對的發展課題,也是立法會候選人同樣要向選民作出回應的必答題。從這個層面來看,本次選舉不僅是為香港特區的良政善治選賢任能,更關乎香港未來五年能否在國家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上鞏固優勢、開創局面。
凸顯香港多元社會特性
立法會肩負制定修改法律、審批財政預算等重要職責,是香港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七屆立法會在堅守行政主導的原則下,審議通過法案約130條,較上一屆立法會同期增加60%。妥善處理了「三隧分流」、撤銷強積金「對沖」、規管網約車等積存多年的難題,同時亦通過了許多着眼於提升香港競爭力的政策措施。當然,最值得一提的是本屆立法會與特區政府共同完成基本法第二十三條本地立法,履行延宕了超過26年的憲制責任。立法會取得的這些成績,充分說明了四年前完善選舉制度的必要性和正確性。
在立法會與本港社會、特區政府相互信任配合的良性局面中,愈來愈多有志之士站了出來,共同營造今年香港立法會換屆選舉的熱烈氛圍。本次選舉不僅候選人數更多、來源更廣、聲音和意見也更多元。他們來自不同界別、團體,代表了社會不同階層、不同行業,是香港多元社會的縮影。就算是新人,也多是長期扎根社區、有經驗有實績的地區工作人士。
正在舉辦的39場選舉論壇及各類見面會,可謂席席有競爭、場場有亮點。候選人落區向選民介紹政綱,讓市民直接了解參選理念和能力,從優中選優,優中選能。這次選舉最值得肯定的是,沒有一個候選人能夠自動當選或「躺贏」,取而代之的是個個無把握,人人有機會的開放性格局。這種不確定性實際上增強了選民的話語權,讓每一張選票都能真正反映選民意志、影響選舉結果。
從政治對立到理性競爭,這條路香港社會走得並不容易。每逢選舉時刻,我們不妨重讀《「一國兩制」下香港的民主發展》白皮書,回顧香港民主發展的不平凡之路,深刻理解中央的原則立場。
促進高質量民主的發展
香港過去的選舉生態,競爭性主要體現在政治陣營的對立之上。支持者出來投票,往往是由於政治對抗所驅動。新選制下,政治光譜上因對立而造成惡性與無序的競爭不復存在,卻並未削弱選舉的競爭力半分。相反,候選人之間的競爭由過去政治光譜、政治立場的二元對立,轉變成專業能力、政綱、形象上的良性競爭,這是香港高質量民主發展的體現。香港社會需要的民主從不是「時尚秀」,而是需要能夠切實解決選民面對的現實問題的,一種利於社會發展、幫助業界、充滿秩序感的「管用民主」。
投票既是公民權利,亦是社會責任。每一位選民的參與,都關係到香港的未來發展和市民的切身利益。衷心希望廣大選民積極參與選舉,用選票選出那些有心有力為香港未來發展作出貢獻的議員,為建設一個更加繁榮、穩定、和諧的家園而共同努力。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