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芳
看電影《志願軍:浴血和平》,心情久久不能平復;如果看了電影,再踏足鴨綠江斷橋,相信步履更加沉重。
剛從鴨綠江河口斷橋參觀回來,記憶猶新,我們的導遊是退役軍人,他在斷橋上找到曾經服役第39軍115師的旗幟,生於和平年代才服役的兵,沒有經歷戰火洗禮,他以曾服役「英雄之師」為榮,團友也受感染,一窩蜂要和「英雄之師」的後代拍照留念。
遊船在中朝邊界鴨綠江上緩駛,朝鮮一方老百姓在悠閒耕作,和平年代的今天,鴨綠江靜謐流淌,撫平那滾滾烽煙的年代,然而,河口斷橋和橋墩,就像那永不癒合的「傷口」,橋上豎立了一眾戰鬥英雄雕像,戰旗迎風飄揚,耳邊響起歌聲「為什麼戰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它」,教人心裏直發熱;然而,邱少雲、黃繼光、毛岸英的英雄事跡,已被歲月淡化,新一代更甚少知道這段歷史。
正是電影《志願軍:浴血和平》給我們補上了這一課,黃繼光的英雄形象更立體了,他為部隊重奪陣地,以身體擋住敵軍的機槍的槍口,掩護身後的戰友進攻,正是無數像黃繼光那樣倒下的年輕人,樸素的靈魂教人無法忘記;點名時全體戰友齊喊一聲「到」!山搖地動的意志,把觀眾的眼淚都喊出來了。敵人歹毒的細菌戰,志願軍傷亡慘重,吸痰儀器不敷應用,衞生員為搶救戰士生命,捨命人工吸痰,鮮活的生命,在義無反顧中失去。
一代人的犧牲,換來了三代人的和平,浴血過後,片末出現今天萬家燈火的繁榮景象,反差太強烈了,當《我愛你,中國》回盪響起,觀眾不忍離去,深情的歌聲沉澱了歲月,讓淚水在臉上靜靜流淌,歌詞喚起一個民族的驕傲。
和平用鮮血換取,用實力守護,因為上一代的犧牲與艱苦奮鬥,換來今天的強大,今天我們的聲音,令對方不得不掂量它的分量,從而評估思考。
好幾個對立的畫面令我們深思,面對敵人的偷襲、霸道,志願軍緊守「中立區不開槍」,用生命換取正道,使和平理據來得理直氣壯;我們走的正道,不卑不亢,是敵人所不能明白的「道」。
今天,和平並非理所當然,霸權主義橫衝直撞,戰爭與和平來來回回,電影中有一個意味深長的畫面,那個闖進中立區肆意奔跑的小孩,危險就罩在頭上,童真象徵着和平,時而消失在視野中,也終將再回到我們面前,這需要我們的正道和智慧來守護。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