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平理
美國於昨日起暫停實施對華海事、物流和造船業301調查措施一年,具體包括暫停對相關中國船舶徵收港口費、暫停對中國船岸起重機等設備加徵關稅等。同日,中方也相應暫停實施相關反制措施。這是雙方落實兩國元首會晤共識、維護全球產業鏈、物流鏈穩定邁出的務實一步,為全球消費市場注入確定性。美方應與中方相向而行,共同鞏固经贸磋商成果、推動中美關係穩中求進。
美國政府此次的妥協選擇,是被經濟與政治現實雙重「毒打」後的無奈之舉,充分暴露出美國單邊主義政策在現實面前的局限性。
過去二十年多,中國已躍居世界造船業第一大國,其國內大型造船廠有能力同時承接商業與軍事造船項目。病急亂投醫的美國政府於今年4月宣布,決定對涉華船舶徵收費用,作為推動美國本土造船業復甦、削弱中國商業航運和海軍實力的整體舉措的一部分。
然而,美國對華海事物流等方面的極限施壓卻反噬自身經濟。加徵關稅直接推高美國國內物流成本,食品、日用品價格攀升,基層民眾生活成本暴漲,「吃不起雞蛋、火雞,買不到聖誕禮物」成為普通家庭的切實困境。今年5月,中美互降關稅90天的措施正式生效,大批美國商家抓住90天的「出貨窗口期」瘋狂向中國廠商下單備貨,有商家已在囤積年底銷售旺季感恩節和聖誕節的貨物,中國跨境電商平台迎來訂單「井噴」,航運公司預計需求激增,集裝箱船艙位直逼滿艙。
美國勞動統計局發布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報告顯示,美國9月CPI指數環比增長0.3%,同比上漲3%,同比增速高於前值0.1個百分點,並且連續第二個月創下年初以來的新高。這種損人不利己的政策暴露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弊端,迫使特朗普政府最終選擇暫停措施以緩解通脹壓力,是政治經濟雙重考量下的「權宜之計」。
經過這場「曠日持久」的貿易摩擦,特朗普政府最終意識到這場「仗」難以為繼續。眼下距離美國2026年中期選舉僅剩一年,而上周美國地方選舉中民主黨取得突破性勝利,共和黨遭遇全面潰敗,這場被視為中期選舉「前哨戰」的結果已敲響警鐘。面對選舉壓力,特朗普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調整選舉程序,力圖鞏固傳統票倉。此時暫停對華措施,既為緩解基層消費者、農民及制造業企業的成本壓力,也是為穩定大選年經濟基本面。但美國需認識到,政策朝令夕改、過河拆橋的行為是短視的,唯有以誠意推動務實合作,才能真正實現產業鏈穩定與民生福祉的雙重保障。
此次暫停措施是中美經貿關係重回正軌的重要一步,但更需警惕單邊主義思維的反複。中國始終以開放姿態維護全球產業鏈穩定,而美國若繼續將經貿問題政治化、武器化,中國的反制「工具箱」中,還有更多「法寶」。歷史經驗表明,唯有摒棄零和博弈思維,堅持相向而行、互利共贏,才能為全球消費市場注入持久確定性,推動世界經濟行穩致遠。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