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唐文)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於10月23日閉幕,今屆會議核心議程為審議「十五五」規劃建議,公報以「極不尋常、極不平凡」定調過去五年發展歷程,強調高質量發展、科技自立自強,目標於2035年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會議引發國際社會廣泛關注。
香港文匯報邀請香港大學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助理張馳、一國兩制青年論壇創辦人兼主席何建宗,以及時事評論員、國際策略顧問鄭國鈞共同解讀。
焦點一:「十五五」規劃釋放哪些核心訊息?重點關注哪些內容?
張馳表示,四中全會釋放三大訊息:一是「十五五」規劃建議;二是平衡不同利益以及政策的連續性;三是為世界注入穩定性與信心。他認為,「十五五」處於承前啟後的歷史節點,連接「十四五」與2035基本實現現代化目標,需平衡安全與發展、國際與國內、地區與行業等議題的輕重緩急,香港應關注其中平衡邏輯。
何建宗指出,公報升級「百年未有大變局」為「極不尋常、極不平凡」,說明當今內外形勢前所未有複雜,國家面臨諸多挑戰,包括消費乏力,與先進國家之間的科技差距,美西方貿易戰、科技戰等,但我國經濟基礎穩、潛力佳,未來長期向好的圖景並未改變。
就實現2035年中等發達國家的目標,何建宗表示,若定義中等發達國家的人均GDP為2萬至2.5萬美元水平,年均增長4%至5%可提前實現。
鄭國鈞補充,中國的五年規劃具長遠連貫性,美國總統的四年任期難以企及,今次2035目標在「十四五」規劃中已有提及,顯示國家的規劃視野超十年。他亦提到,西方視角「酸溜溜」,視中國目標為不可能,卻屢被實現,反映東升西降的趨勢。
焦點二:如何應對「中國威脅論」?
張馳形容,當前國際環境「變亂交織」,東升西降、多極化加速、戰爭沒完沒了、經濟緩慢復甦、科技日新月異等大背景下,中國為全球1/5人口制定五年規劃,本身就是向國際秩序注入確定性和活力。
張馳指出,西方國家周期性渲染「中國威脅論」與「中國崩潰論」——兩個互相矛盾的理論,「實際上這並不是他們真正認為的,是為了服務他(指西方國家)的很多政策來配合,一會說這個,一會說那個。」反觀中國主動放棄WTO發展中國家優惠待遇,展現負責任的大國姿態。
他亦提到,目前全球治理體系存在三大缺陷:代表性不足、公平性與權威性欠缺、效能有限。中國提出「全球發展、安全、文明、治理」倡議,提供增量,可協助聯合國推進2030議程 。
鄭國鈞以13世紀歐洲戰爭為例,指出西方視貿易為零和遊戲,中國則追求共贏;東升西降並非「讓西方死」,而是平衡共存,非洲國家見證中國提供務實幫助,如公路基建,而非空談民主,相信中國是「讓所有人一起起飛」的領袖。
焦點三:香港角色與定位如何變化?如何把握「十五五」機遇?
何建宗回顧,香港於2011年「十二五」規劃發佈時,首次參與港澳專章,「十五五」規劃港澳專章預計延續「八大中心」建設,並新增「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深化國際交往合作」(2025年兩會提出)。他強調,國家所需隨時勢變,香港所長要利用制度優勢,低稅率、北部都會區等政策,積極融入大灣區、貢獻國家。
張馳指,建設人才高地需吸引全球南方人才,發揮大灣區聯動優勢,為人才提供寬闊的平台。香港作為長期對外開放門戶,可作人才「試水」前沿,服務國家自主創新與知識體系。
鄭國鈞比喻,香港是進入內地的門戶,在COVID時期是「消毒地毯」,在引進人才時是「減壓倉」。外國內捲嚴重,香港低稅高薪的就業環境,國際化的生活條件可吸引高端人才,他強調引進人才不是與現有居民搶飯碗,而是創造新商機。
總結觀點
張馳:中美猶如兩艘巨輪,在風高浪急中,「十五五」規劃為國家指明航向,香港可加入千帆競逐,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何建宗:國家在過去五年的極不平凡環境中仍取得良好開局,香港要搭上「十五五」列車,融入大灣區、貢獻國家所需。
鄭國鈞:一個人一生最多經歷20個五年規劃,要看規劃的影響力,別從裏面看,要從外面看——外國越酸,證明國家越強。
監製:胡恬恬;記者:趙夢縈;封面設計:張景光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