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網記者 任芳頡)二十屆四中全會公報中提出「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十二項重大部署,其中,「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被放到首要位置,全會提到,堅持把發展經濟的着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賈若祥接受本網採訪表示,實體經濟是高質量發展的根基,唯有實體經濟根基穩固,高質量發展的韌性與可持續性才能顯著提升。通過構建以先進製造業為骨幹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既能夯實國內發展基礎,又能有效應對國際環境挑戰,在貿戰衝擊中增強抗衡美國貿易霸權的底氣和韌性。
「堅持把發展經濟的着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十五五』時期我國將高質量發展作為主題,其根基在於實體經濟的不斷壯大與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日益成熟。」賈若祥指出,當前,我國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已現成效,傳統產業加速轉型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不斷培育壯大,在先進製造、航空航天、軌道交通等領域取得顯著進展,不僅強化了高質量發展的支撐能力,更拓展了高質量發展的多元化發展路徑,使產業發展韌性持續提升。例如,美國雖科技創新能力強,但產業空心化問題突出,蘋果、特斯拉等企業選擇在中國投資建廠,正是看好中國強大的產業配套能力、廣闊的市場空間與較低的生產成本。
賈若祥提到,在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過程中,科技創新扮演核心支撐角色。中國通過新型舉國體制推進科技自立自強,形成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這種深度融合加快了新質生產力發展,為「十五五」時期夯實高質量發展基礎提供了強有力的內生動力。
全會提出,「十五五」時期我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複雜變化,我國發展處於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賈若祥表示,實體經濟是應對國際不確定性的強大「穩定錨」。面對國際環境深刻複雜變化,中國以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應對國際環境的不確定性。實體經濟通過促進經濟發展質的有效提升與量的合理增長,持續提升我國高質量發展的韌性與可持續性,夯實我國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不斷提升對全球增長的貢獻率。這種確定性為中國應對貿戰衝擊、抗衡美國貿易霸權提供了堅實支撐,以國內大循環更好牽引國際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互促共進。
「發展始終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總鑰匙』,尤其要堅持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持續將高質量發展的着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賈若祥表示,包括美國在內的許多國家在發展到一定階段後期出現實體經濟外流和產業空心化現象,過度過快的「脫實向虛」影響了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而中國始終牢牢把握實體經濟這一核心,通過做大做優做強實體經濟,確保高質量發展的韌性與可持續性。
關於「十五五」期間發展實體經濟的重點方向,賈若祥認為,傳統產業需通過現代科技賦能實現效率與效益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需通過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不斷培育壯大新業態、新模式,善於在變局中開新局,不斷開闢產業發展新領域新賽道,重塑市場競爭新優勢。賈若祥指出,唯有牢牢把握實體經濟核心,通過做大做優做強實體經濟,才能確保高質量發展的韌性與可持續性,在貿戰衝擊中立於不敗之地。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