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超越西方多黨輪替 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解析中國治理成功密碼

2025-10-20 09:01:00 專家解讀

(香港文匯報記者 朱燁 北京報道)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將於今天在北京召開,研究審議「十五五」規劃建議。從「一五」時期開展工業化奠基,到「十四五」經濟總量預計達到約140萬億元(人民幣,下同),通過一個個五年規劃的制定與實施,中國實現了經濟快速發展、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中國問題專家、美國庫恩基金會主席羅伯特·勞倫斯·庫恩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表示,五年規劃的歷史即中共治理史,「世界欲了解中國,就必須理解中國共產黨的思維方式。」

羅伯特·勞倫斯·庫恩

分析中國的發展奇跡,庫恩總結出多條關鍵原因,其中大多都涉及「一黨領導制度」,即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他認為,「一黨領導制度」保障政治穩定,同時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該制度按中央、省(區)、市、縣、鄉、村多級行政體系構建,注重關鍵人員的選拔、培訓、監督與考核等。

此外,中國為經濟和社會發展設定長期目標、中期任務和短期政策,持續監測與調整,需長期堅持的政策必獲長期承諾,思維方式上,新政策實施前先試點再推廣。

庫恩認為,世界欲了解中國,就必須理解中國共產黨的思維方式。換言之,首先需要明白為何中國共產黨認為: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是中國發展的最優選擇。其次,需要理解為何中國共產黨強調要從嚴治黨,並透過黨的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保持強大的生命力。

中美治理制度下重大工程效率對比

規劃可跨30年 中國治理保障

與西方國家多黨執政帶來的政策反覆相比,庫恩認為,超越選舉周期賦予了中國共產黨獨特的治理優勢。由此帶來的典型成功案例就是消除絕對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12年中國首次提出「精準扶貧」,2015年中共中央印發《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最終在2020年底全面消除絕對貧困。

庫恩提到,治理優勢帶來的發展成就還包括耗時數十年,被稱為人類史上最雄心勃勃的工程之一——南水北調工程;覆蓋全民的醫療保障改革、西部大開發戰略,以及載人航天、太空站建設和月球火星探測任務等。

庫恩認為,共同富裕被視為民族復興的關鍵,而「鄉村振興」等舉措,是由中央頂層設計並在農村實施的長期系統工程,「這一跨越30年的總體規劃需長期承諾,而中共的持續領導確保了這種承諾。」

他還提到,中國始終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和持續建設的必要性,強調儘管歷經考驗,中國共產黨仍「實行有效的自我監督和全面從嚴治黨」。他認為,中國通過統籌產業規劃與國有資本配置,實現了規模經濟效益與市場競爭優勢。不過,在此過程中還需正視兩大挑戰:一是通過制度化反腐機制實現自我淨化,二是建立容錯糾錯機制以保障改革的勇氣。

實現民族復興 謀策因時制宜

聚焦實現民族復興這一願景,庫恩認為,民族復興與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密不可分。中國共產黨致力於為全體中國人民創造更美好生活,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及最緊迫的問題,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和共同富裕取得實質性進展。而中國共產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指導機制,恰恰是通過五年規劃的周期性目標,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在庫恩看來,五年規劃「是經濟發展的核心政策驅動力和衡量國家進步的關鍵里程碑,是優化國內外環境、錨定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統籌戰略與可操作性、明確重點任務的最高層級藍圖。」庫恩認為,五年規劃的歷史即是中國共產黨的治理史。

梳理過去數次五年規劃,庫恩提到,新中國成立初期,五年規劃借鑒前蘇聯計劃經濟模式,雖「經歷曲折」,但推動了汽車、鋼鐵等重工業起步。「六五」時期到「九五」時期,促進了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型,直到「十一五」時期正式將「計劃」改為「規劃」。「十三五」規劃(2016-2020)則落實了習近平「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該規劃首次將「創新」列為首要優先級,並將「生態文明」提升至國家戰略高度。

時間走到「十四五」規劃(2021-2025),庫恩指出,這是中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首個五年。其框架在2020年10月十九屆五中全會確立,2021年3月全國人大審議通過,強調科技自立自強、改革開放新步伐、社會與生態文明新進步、民生福祉新水平及國家治理效能提升,為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奠定基礎。

庫恩對即將到來的「十五五」規劃一直保持關注。10月20日召開的四中全會將討論「十五五」規劃建議,明年3月十四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預料會審議「十五五」規劃。庫恩預計,「十五五」規劃或將聚焦「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統籌發展與安全,延續「有效市場+有為政府」模式,強化市場資源配置決定性作用與政府職能結合。

●庫恩預計,「十五五」規劃或將聚焦「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圖為工人在中信重工開誠智能裝備車間內調試機器人。

人物名片

羅伯特·勞倫斯·庫恩(Robert Lawrence Kuhn)是美國庫恩基金會主席、中國問題專家,系列科學普及節目《走近真實》的創始人兼主持人。庫恩致力於向世界講述真實的中國,尤其關注中國的改革開放。2008年庫恩出版的《中國30年:人類社會的一次偉大變遷》一書,被認為是「中國故事國際表達的範例」。2018年12月18日,中國政府授予羅伯特·庫恩中國改革友誼獎章。

各時期五年(計劃)規劃主要成就

新中國成立初期

「一五」至「二五」(1953-1962) 開展工業化奠基

●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建成,生產出新中國第一輛解放牌汽車。

●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的工人正在裝配解放牌汽車。

●第一座長江大橋武漢長江大橋建成。

●1957 年,武漢長江大橋正式通車。

●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

「三五」至「五五」(1966-1980) 建立國民經濟體系

●三線建設:三線涵蓋四川、貴州、雲南、陝西等13個中西部省區,三線建設歷時三個五年計劃,共投入資金兩千多億元,參與人員多達數百萬人,幾千個建設項目先後拔地而起。攀枝花鋼鐵基地、成昆鐵路等戰略工程完工。

●科技突破: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試爆成功;1970年發射首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

改革開放時期

「六五」至「七五」(1981-1990) 改革整頓提高經濟

● 強調一切經濟工作都要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

●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全面推行,糧食產量年均增長4.9%。

● 1990年,中國基本解決民眾溫飽問題。

「八五」至「十一五」(1991-2010) 經濟持續高速增長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

●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簽字儀式在卡塔爾首都多哈舉行。

●五年「計劃」正式改為「規劃」,象徵中國從以往的計劃經濟邁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變。

●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

●江蘇省華西村走出一條共同富裕的典範之路。圖為華西紡織廠車間。
●2005年,中國首批農民專業合作社營業執照在杭州頒發。

新時代規劃

「十二五」(2011-2015) 服務業經濟佔比增

●服務業佔GDP比重在2012年首次超過第二產業,並在2014年達到48.2%,提前完成規劃目標。

●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區域合作,推動建立更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

「十三五」(2016-2020)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打贏脫貧攻堅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功全面脫貧。

●科技突破:2020年,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宣布開通,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擁有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

「十四五」(2021-2025) 中國經濟持續突破

●GDP接連跨越110萬億元、120萬億元、130萬億元三個大台階,5年經濟增量預計將超35萬億元。

●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市場准入負面清單事項從2020年版的123項縮減至2025年版的106項。

●綠色轉型:構建起全球最大、發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體系,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佔比由40%提升至60%左右。

●山東港口青島港全自動化碼頭進行裝卸作業。
●2025年,中國東航C919商業運營兩周年,承運旅客突破157萬人次。
責任編輯: 木羽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