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龐溟 經濟學博士、經濟學家
根據國家外匯管理局的最新統計數據,截至9月末,中國官方黃金儲備為7,406萬盎司,較8月末增加4萬盎司,已連續11個月增持黃金。考慮到國際金價在9月份累計上漲超過10%,中國人民銀行9月份環比增持黃金的速度相比今年以來6萬至7萬盎司的月均增持規模有所放緩,顯示出人行在優化儲備結構、擴大黃金儲備規模與成本控制等目標之間的精準平衡。
多度小幅補倉 有深遠考量
中國官方黃金儲備在2009年快速突破千噸關口後,近幾年一直保持溫和且有韌性的增量。在筆者看來,面對國際環境的多變與不確定性,在全球主要央行紛紛「囤金」的背景下,人行的低量多次小幅補倉節奏,更易於平滑市場波動、把握成本窗口、降低一次性大批量購入對金價的衝擊,既提前對沖了全球宏觀風險,又可以在關鍵節點提供「官方預期」信號,持續為市場預期提供「穩定器」功效,還折射出人民幣國際化與外匯儲備多元化戰略布局的深遠考量。
近年來,金飾類和金條類等傳統黃金消費性有所下滑,而黃金ETF和央行購金等投資類需求則出現明顯增長,開始成為影響黃金總需求的核心變量。
自2019年3月29日起,各國央行可以將按市值計價的黃金持有量計算為現金持有量,列入與貨幣具有同等地位的一級資產和可進行擴充資產負債表的核心資產,黃金的貨幣屬性得以大大強化,並對美元形成趨勢性替代。在之後數年間,各國央行總體購金量處於歷史高位水平。全球央行黃金儲備分佈的不平衡及黃金佔外儲比例分布的不平衡,也意味着新興經濟體央行購金具有持續性的預期。特別是俄羅斯、土耳其、印度等新興經濟體央行,出於去美元化和通脹對沖的雙重需求,正大幅擴充其黃金儲備。
黃金作用多元 具保值增值
與此同時,儘管近年來黃金的全球已探明儲量有所增加,但受礦山產量增速有限、礦石品位下降、勘探難度加大、開採成本上升、回收金源小幅下滑等不利因素影響,全球黃金新增供給已難提速。按當前生產水平計算,全球可開採年限僅為約20年。在這種供需緊平衡格局下,金價上行動能仍將穩固。
黃金既是商品也是金融資產,兼具工業、珠寶、貨幣及投資屬性。黃金在跨周期避險、抗通脹、長期保值增值等方面仍具備獨特優點,是全球廣泛接受的最終支付手段。在全球主要儲備貨幣仍以美元為主的格局下,黃金作為國際公認的避險資產與最終支付手段,能在特殊情況下為官方外匯組合提供補充保障。預計各國央行和投資者將會繼續增持黃金投資,並以其投資需求和避險需求持續為金價提供支持。
金價波動風向標愈發凸顯
筆者認為,人行推進國際儲備多元化、在組合配置中加入和動態調整黃金儲備的戰術操作不會改變,持續增持黃金的戰略方向也不會改變。伴隨着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提速,搭配一定規模的黃金儲備,不僅為境外央行和機構持有人民幣資產提供信心背書,也為「以人民幣計價的黃金產品」奠定流動性基礎,為穩慎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創造有利條件。可以說,從優化國際儲備結構、穩慎扎實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以及應對當前國際環境變化等角度出發,未來人行增持黃金仍是大方向。
隨着國內外經濟金融格局演進和市場避險情緒時刻變化,黃金依舊是儲備管理的重要支柱,而金價波動的風向標意義也將愈發凸顯。中國在全球黃金市場的穩健布局,不僅為自身儲備資產的安全加碼,也為國際投資者提供了重要的前瞻信號,促使機構和投資者重新審視資產配置中的黃金比重。
正因如此,行政長官在2025年施政報告中提出加速建立國際黃金交易市場、以三年超越2,000噸為目標建造區域黃金儲備樞紐、建立香港黃金中央清算系統等措施,可謂正當其時。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建立了成熟的金融結算體系和豐富的金融產品,可以協助投資者以黃金基金和代幣化黃金投資產品等多種方式增加黃金投資頭寸、達致投資組合多元化。香港擁有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資金池,為人民幣計價的黃金交易提供了基礎和保障。香港具「一國兩制」優勢,與內地市場進行互聯互通、合作協同,共同發展「在岸+離岸」的黃金交易生態系統,進一步加強境內外黃金市場的深度與流動性,不斷提升中國在全球黃金市場的話語權和影響力。香港在當中扮演的角色,既及時又重要。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