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得主之一曾就職Google 主導研發量子計算

2025-10-08 04:27:36 國際

香港文匯報訊 今屆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之一、美國物理學家馬蒂尼斯,曾任職於科企巨擘Google,擔任量子硬件首席科學家。美媒報道稱,馬蒂尼斯的團隊於2019年在《自然》期刊發布論文,首次通過擁有53個量子比特(quantum bit)的處理器,實現量子計算在處理特定任務上的「量子霸權」,計算速度超過當時全球最強的經典超級計算機,被視作量子計算領域的重大突破。

在量子資訊科學中,量子比特是量子資訊計量單位。在傳統系統中,一個位元在同一時間只有0或1,只存在一種狀態。量子比特也使用0和1,但利用微觀量子技術,它可以同時存在1和0兩種狀態,這種效果被稱作「量子疊加」,是量子芯片計算目前獨有的特性。

馬蒂尼斯早年受訪時預測,一款量子處理器的量子比特突破50個,即可在特定任務實現量子霸權。2019年10月,馬蒂尼斯的團隊在Google成功研發這款量子處理器「懸鈴木」(Sycamore)。作為對照,基於該處理器的100萬次量子隨機線路採樣僅耗時約200秒,當時全球排名第一的經典超級計算機,則需耗時長達一萬年。

馬蒂尼斯於2020年從Google離職,近年一直活躍於半導體產業。2022年,馬蒂尼斯參與創建初創科企Qolab,認為半導體產業是實現實用量子計算機的關鍵,相信其未來還能製造質素更高、擁有更多量子比特的處理器。

另一名今屆諾獎得主克拉克受訪稱,今次獲獎是他一生中最意外的驚喜,並感謝另外兩名獲獎者的貢獻。克拉克解釋,今次獲獎的研究可被視作量子計算的基礎,「雖然目前我還不完全清楚,它究竟適合何種領域。不過單是智能手機能夠發揮作用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源自這些工作。」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