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故宮建院百年再談故宮學 原院長鄭欣淼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 守護文化整體 為散佚文物尋根

2025-10-08 04:26:27 副刊
●故宮博物院是中華文化會客廳。記者江鑫嫻 攝
●選「秀女」綠頭籤,清
●腰牌,清
●戲曲鞋靴,黃色緞平金繡雲龍紋高底靴,清
●故宮維修工程遵循故宮學「完整保護,全面維修」的理念。
●鄭欣淼心繫故宮。

今年是故宮博物院建院100年,作為中華文明的代表性符號,故宮博物院承載着數千年歷史文化的厚重底蘊。回望歷史,空間意義上的故宮是可測的,然而文化意義上的故宮卻不可測量。「有人說故宮就是紫禁城,有人說故宮是博物院,但我認為博物院、古建築、文物以及文獻檔案並不是各自割裂的,故宮是一個文化整體。」作為在任近十年的原故宮博物院院長、故宮學的首倡者鄭欣淼,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專訪時分享了他對故宮的理解。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孫志、江鑫嫻 北京報道 圖:受訪者提供

鄭欣淼於2003年提出「故宮學」的概念,主張從文化整體性的視角來看待故宮、故宮文物以及故宮博物院之間的內在聯繫,克服故宮學術研究與價值認識的「碎片化」傾向,為流散於海內外的清宮舊藏提供學術歸宿,更為海內外提供一份研究和認識中華歷史文化的獨特而珍貴的文物資源。二十多年來,故宮學的內涵和外延不斷拓展,鄭欣淼以其學術積澱與管理實踐,梳理故宮的物、事、人,貫通歷史與現實。

從「摸清家底」到「科學管理」

鄭欣淼任院長的近十年間,推動了長達7年的文物清理工作,摸清了故宮180餘萬件文物的「家底」,這是故宮博物院成立以來首次在藏品數量上有了一個全面而科學的數字。其中的一項重要成果就是對宮廷歷史遺物的徹底清理,許多此前未被重視的宮廷歷史遺物,如盔頭、鞋靴、紅綠頭籤、腰牌等,被重新認定為文物,實現了從「摸清家底」到「科學管理」的飛躍。

對此他表示,故宮文物清理有諸多有利因素,其中故宮學作為指導思想和理念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完整故宮」保護的理念與實踐中,文物藏品的清理不只完成了摸清家底、賬物相符的任務,而且與加強文物的科學管理、安全管理等工作結合起來,提高了文物管理水平。

一座故宮博物院,就是一部全方位的歷史。鄭欣淼強調,故宮學把院藏文物、古建築和宮廷史跡這三方面作為互相聯繫的整體來研究,打破學科界限,從文化整體性的角度去評估、認識研究對象的文物價值和文化內涵,防止文物研究的「碎片化」。故宮學的整體研究法,也要求研究者勇於超越傳統,拓寬新的研究範式。他舉例稱,故宮於2014年和2015年兩次在故宮南大庫區域出土殘損玉器、玉料1,000餘件。故宮考古部研究館員楊晶帶領的團隊將考古學的方法運用到這批殘損玉器、玉料的研究之中,也與傳統玉器研究方法相互補充。

此外,故宮學是「完整故宮」保護的指導思想。「完整故宮」涵蓋格局、古建築及文物藏品的完整,這由故宮價值整體性決定,體現故宮人守護文化遺產的責任感。鄭欣淼說,該理念多年來在故宮保護中作用顯著。二十一世紀初以來,故宮進行了百年來最大規模的維修工程,以「完整保護,全面維修」為指導,總原則是「不改變文物原狀」。例如:保和殿東西廡房通過維修,恢復了外廊格局;乾清宮東西廡房外裝修把現代玻璃窗恢復為支摘窗。

讓故宮走向公眾、走向世界

近年來,中國海外流失文物引發廣泛關注,相關調查、追索工作持續推進。這些文物中,絕大多數為宮廷文物,與故宮淵源深厚。鄭欣淼表示,明清宮廷以紫禁城為核心,還涵蓋圓明園、頤和園、瀋陽故宮、承德避暑山莊等,其文物均屬清宮文物。近代以來,清宮文物珍藏多次遭到劫掠或毀損,百萬餘件文物流失。新中國成立後,除將明清檔案及不少古籍善本劃撥出去外,還有8.4萬件故宮文物被調撥至其他機構,旨在更合理地分配和利用國家文化資源。

而故宮學以「故宮為文化整體」為核心,為這些散佚文物提供了學術歸宿。鄭欣淼指出,散佚文物與故宮存在文化聯結,唯有將其納入整體研究,才能深挖內涵、彰顯故宮完整價值。故宮學倡導「故宮在北京,故宮學在中國、在世界」,呼籲海內外學界合作,推動其成為國際性顯學。

作為中華文化會客廳,故宮博物院是外國元首訪京的重要站點。沿着青石板路步入雄偉的宮殿,這裏不僅展示中華瑰寶,更搭建起文明交流互鑒的橋樑。鄭欣淼認為,故宮不僅是宮殿建築和歷史文物的展示平台,更是世界了解中國歷史與文化遺產保護的窗口,「故宮宮殿是中國兩三千年來宮殿建築史發展的節點,其布局、規格、顏色、方位等都蘊含傳統文化知識,是中國宮殿建築的唯一實例和最高典範。故宮藏品是中國文化藝術主要門類的精華,部分為宮廷獨有,如珍珠盆景、象牙涼席等,體現了先人的智慧,承載着5,000年的歷史文化。」

「故宮學的研究成果不只反映在論文、著作中,也體現在故宮的文化傳播中。」鄭欣淼說,這主要體現在:辦好陳列展覽,講好故宮文物的故事;辦好故宮網站,以多種形式向公眾提供數字資源與服務,其中多語種網站已升級為英、法、俄、日、西五個語種;善於運用數字新媒體技術,精準把握年輕人的接受興趣和關注特點,將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以富有內涵且饒有趣味的形式推廣傳播。

故宮博物院還出品了一批專題紀錄片,以其強烈的藝術魅力,傳播海內外,擴大了故宮的影響。同時,文創產品也成為傳播故宮文化的重要途徑,深受公眾喜愛。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