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科技暢想】從被動減排到主動固碳 「碳回歸」開啟減碳新紀元

2025-10-08 04:13:53 教育
●紅樹林固碳能力較強。圖為深圳福田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網上圖片

面對全球氣候危機,國際社會長期將「淨零排放」視為終極目標。然而,這主要透過減少碳排放來達成目標的方法,本質上是一種消極的防禦策略。與其僅專注於「減少傷害」,全球先驅企業與科研機構正轉向更積極的「碳回歸」思維:運用尖端科技,主動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捕捉並轉化為資源,或將其安全封存於自然系統中。這不僅是減碳,更是「還碳於地球」。

第一種技術運用大型風扇將空氣吸入,透過特殊的化學吸附劑(如氫氧化鉀或胺基化合物)捕捉其中的二氧化碳,再通過高溫將高濃度二氧化碳分離出來,最後加壓液化,注入深層地質構造(如廢棄油田或鹹水層)中永久封存。

冰島的Orca計劃是全球目前規模最大的DACCS設施。它利用地熱能這種可再生電力來驅動設備,並將捕捉到的二氧化碳與水混合,泵入地下深層的玄武岩層中。二氧化碳會與玄武岩中的金屬離子發生反應,在短短數年內形成穩定的碳酸鹽礦物,實現永久性、安全的地質礦化。但是成本極其高昂,目前每噸碳捕捉成本高達數百至上千美元。

此外,該過程需要大量綠色能源,且對封存地點的地質條件要求嚴苛,需要精準的監測技術以確保封存安全性,同時也面臨着社會大眾對於「將廢棄物埋入地下」的接受度問題。

第二種技術結合了自然與人為工程。植物在生長過程中會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將這些木材、農林廢棄物在發電或製程中燃燒,產生能源,隨後再利用碳捕捉技術收集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並將其封存於地底。整個過程不僅實現了能源生產的「負碳排放」,還將大氣中的碳固定於地質層中。(其「負碳排放」效果取決於整體系統邊界與永續性條件。)

美國伊利諾州的「工業碳捕捉與封存計劃」從乙醇工廠捕捉發酵過程中產生的高濃度二氧化碳,而非燃燒環節。這些二氧化碳被壓縮後,通過管道運輸至封存點,並注入地下數千公尺深的沙岩層中。該計劃每年可封存數百萬噸二氧化碳,展示了如何將工業製程與負碳技術相結合。

第三種技術模仿自然的岩石風化過程,但將其速度大幅提升。將矽酸鹽礦物(如玄武岩或橄欖石)磨成細粉,撒在農地或沿海地區。這些岩石粉末會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和雨水發生化學反應,形成溶解的碳酸氫鹽離子,最終經由河流流入海洋,並以碳酸鹽的形式儲存在海水中,其儲存期可長達數十萬年。雖然該技術目前仍處於研究與示範階段,但未來大規模應用潛力深厚。

第四種技術是一種基於自然解決方案的積極方法。透過恢復如海草床、紅樹林和鹽沼等濱海生態系統,利用其驚人的光合作用能力,將二氧化碳轉化為有機物,並將其碳儲存在沉積物中。這些「藍碳」生態系統的固碳效率遠高於陸地森林,且碳被鎖在缺氧的沉積物中,可儲存數千年。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的「阿布扎比藍碳計劃」在沿海地區大規模種植紅樹林,不僅有效捕捉和封存了大量二氧化碳,還起到了抵禦風暴潮、保護海岸線、增加生物多樣性和發展生態旅遊的多重效益,創造了巨大的生態與經濟價值。

生物炭改良土壤 促良性循環

第五種技術將農業廢棄物、林業殘材等生質在缺氧或限氧的環境下,經過高溫熱裂解技術轉化為穩定的固態碳——生物炭。生物炭化學性質穩定,不易分解,可將碳固定數百年甚至數千年。將其混入土壤中,不僅實現了碳封存,還能改良土質、保水保肥、減少肥料使用,形成良性循環。澳洲的「土壤碳」倡議鼓勵農民將農業廢棄物轉化為生物炭並施用於農田。

該項目通過碳權交易機制,為農民提供了額外的收入來源,同時提升了農業生產的永續性與韌性,是「碳農業」的成功典範。

可是,熱裂解設備的前期投資成本高,大規模生產生物炭的原料供應鏈需要妥善管理,以確保不會對原有生態系統造成破壞。長期大量使用生物炭對不同類型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具體影響,仍需更長期的追蹤研究。

儘管這些技術面臨成本、能耗、規模化與環境影響等嚴峻挑戰,但它們為解決氣候危機提供了更根本、更積極的路徑。要實現這些科技的潛力,需要各國政府透過政策引導與資金投入、企業的風險資本與技術創新,以及公眾的認知與支持,共同構建一個能讓「積極固碳」蓬勃發展的生態系,才能真正扭轉氣候變遷的頹勢,將碳有效地回歸自然。

●洪文正

香港新興科技教育協會培育科普人才,提高各界對科技創意應用的認識,為香港青年提供更多機會參與國際性及大中華地區的科技創意活動,詳情可瀏覽www.hknetea.org。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