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傲冬 民建聯秘書長
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亞太地區的颱風強度在近年屢屢刷新紀錄。日前,西北太平洋「風王」「樺加沙」來襲,風眼面積一度相當於三個香港大小,有機會帶來與「天鴿」和「山竹」相似的嚴重破壞。面對如此嚴峻的威脅,特區政府及社會各界全力以赴、提前部署,通過科學規劃、多部門協作,動員區議會和民政事務系統網絡,最大限度地減少災害損失。
展現高水平地區管治能力
在「樺加沙」稍為遠離後,各政府部門隨即派員到地區進行維修和清理工作。行政長官李家超表示,各政府部門在風災期間會不斷匯報各區情況。政務司司長陳國基領導的「應對極端天氣督導委員會」在風暴期間,全力統籌各部門應對,相關人員徹夜未眠守護市民安全、確保交通暢順。在各方努力協調下,9月25日天亮後,社會大致復常,水浸迅速退卻,受塌樹影響的道路已作出移除和清理,交通正常運作,市民生活快速回歸日常,沒有出現混亂。不少市民大讚特區政府效率高、有預早部署,大家都十分滿意特區政府是次應災表現。
特區政府高效應對颱風災害,加上連結地區力量,包括「三會」、關愛隊為市民作出支援,為減輕損害爭取了寶貴時間,展現出完善地區治理體系、實現良政善治後,社區力量得到系統廣泛的動員,有效滿足不同市民的特殊需要,令支援市民的工作更具機動性。這種強調效能的施政新風,不僅突出政府管治水平得到顯著提升,更將為香港發展注入新動能,值得各界肯定與支持。
在颱風來臨前,特區政府協調路政署、渠務署和電力公司等部門,對樹木、排水系統、高空吊船、天秤、橋樑及電纜等設施進行加固檢查,減少造成塌樹、積水和電力中斷等意外,並在鯉魚門、西貢和柴灣等沿海低窪地區提前安裝防洪板、沙包和強力排水機器人等防洪抽水設備。不少市民會在風暴期間「追風」,警方則提前封鎖高危區域,防止市民進行危險行為,並警告會對違令者作出嚴厲處罰。警方和消防處等應急部門提前安排足夠人手及設備隨時待命,保障市民安全。
加強風險警報免意外發生
另外,區議會和民政事務處動員「關愛隊」,向居民尤其是低窪地區和棚屋居民派發防風物資,如罐頭食品、防風膠紙和電筒等,始終擔當市民的得力幫手。民政事務總署還提前部署臨時庇護中心,確保可在緊急時期盡快開放予公眾。
在未來防災準備工作方面,學校、社區中心及媒體等須恒常進行颱風應急演練,提升應變能力,讓市民熟悉避難路線、地點和應急聯絡方式,從而普及和加強公眾教育。特區政府又可通過手機應用程式進行推送提醒,呼籲市民提前儲水、儲糧、準備電池等物資,避免盲目搶購。
除了提前發出傳統的八號、十號風球信號外,天文台還可通過先進的衛星監測、天氣預測與區域氣候模型等,加強對颱風路徑與強度的精準預測,以及考慮做到分區域電子化提醒,如針對沿海低窪區居民發出「區域性風險警報」,提高高危區域居民的風險感知,從而減少意外的發生。
特區政府宜善用科技監測系統,快速評估颱風造成的破壞並推動重建,以期讓市面盡快復常,便利市民出行,從而提升治理韌性。特區政府需優先修復基礎設施,如道路和電力系統等;渠務署應立即排水清淤,防止引發蚊患疫情;運輸署需按狀況協調公共交通逐步恢復;機場管理局亦要盡快安排航班離港,避免造成遊客滯留。同時,民政署要與各區議會合作,收集災情信息,並對有需要市民提供協助。
面對「樺加沙」等超強颱風,特區政府需在科學預警下提前統籌,並要以區議會與民政系統作為橋樑,協調社區與政府力量,共同推動救援與重建。通過周密準備、高效響應和災後快速恢復,最大限度保障市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唯有如此,香港才能在不斷變化的氣候中屹立不倒,逐步塑造出更具韌性的城市應急體系。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