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有片)萬箱文物避寇長征十餘年 故宮人:中華民族壯舉

2025-09-28 18:42:13 神州

(香港文匯網記者 江鑫嫻、孟冰、周志彬 北京、重慶、台北 連線報道)1933年山海關淪陷後,故宮博物院理事會議決定將文物精品南遷,以避日寇劫掠。由故宮博物院牽頭,將本院13,427箱又64包文物,及古物陳列所、頤和園、國子監等處6,065箱又8包8件文物分批南遷。1937年,南遷文物又分南、中、北三路西遷疏散到西南貴州、四川、陝西等省,歷時十餘年,這些文物行程數萬里,輾轉大半個中國,堪稱世界文物史上規模最大的文物遷徙。

這是故宮博物院的一段崢嶸歲月,是中華民族文化抗戰中的壯舉。

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檔案館(院史陳列館)副館長徐婉玲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介紹, 故宮博物院首批南遷文物優先考慮古籍和書畫,而古物陳列所則採取重要文物遷走一半,留下一半用於展覽的方式。「故宮文物篩選工作持續了約一年時間,數量龐大且考量因素眾多。早期重點關注重要文物,故宮博物院專門委員會審查、研究並整理。例如,古籍中以文淵閣本《四庫全書》《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等為代表,這些古籍承載着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是重點保護對象。」她說。

在故宮文物南遷過程中,「山洞庫房計劃」始終貫穿其間。從南京到重慶,再到長沙、貴州,這一路上的山洞庫房選址,不僅承載着文物的安全,更見證了當年故宮人在戰爭陰霾下對文物保護的執着堅守。

「先生們雖非建築師、地理學家或科學家,但他們以文科生的視角、文化人對文物保管重要性的傳統認知,竭盡全力為文物挑選安全合適的保存地。」徐婉玲表示,西遷初期,時任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的心中就始終懷揣着為文物尋找山洞保存的想法。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