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 江鑫嫻、孟冰、周志彬 北京、重慶、台北 連線報道)重慶南濱路旁,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靜靜地立於江風樹影之間。年過七旬的胡昌健就住在不遠處,常獨自乘公交車前來看看。他拄着枴杖,一步步踏過蜿蜒的石階,走得很慢,卻穩。
重慶山坡尋遺址:狼狗吠聲迎接我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胡昌健於日文檔案《故宮七十星霜》中接觸到一段文字:「1938年5月,9,338箱文物安然抵渝,分存於川康銀行、安達森洋行等倉庫……」這幾行字,揭開了一段被歷史掩埋的秘辛。身為博物館工作者的胡昌健,決意撥開歷史塵埃,尋找這幾處國寶堆放處:「我想把故宮文物南遷與重慶有關的事搞清楚。」
1997年,他與時任重慶南岸區文管所所長戴月英踏上尋訪之路。書中記載:「獅子山安達森洋行倉庫,位於重慶南岸玄壇廟附近,是沿山坡建造的四棟倉庫」。那時的重慶尚無南濱路,兩人沿玄壇廟舊址海獅路的山坡一路向下尋去,於荒坡廢棄工廠深處,發現一扇緊閉的院門。
胡昌健掏出口袋的介紹信,推門而入,迎接他的是狼狗的狂吠聲。胡昌健後退了兩步,隨即他望見了命運的饋贈——青石階梯蜿蜒而上,四棟灰瓦倉庫層疊於山壁,「這就是書中『沿山坡建造的四棟倉庫』景象了,地點、相貌全部吻合!」胡昌健又驚又喜,安達森洋行仍在,那時已成為重慶商業儲運公司的廢棄倉庫,狼狗是庫房工人養來看門護院的。
藏身中立國企業 日軍來時免遭殃
在植物的掩蓋中,胡昌健留意到一條寬僅不足1米的纜車軌道——「當年船舶停靠在慈雲寺長江邊,要將裝箱文物搬進洋行倉庫,是用纜車將箱子向上牽引運至倉庫門口,再搬進庫房的。」
安達森洋行,是瑞典商人安達森在1891年建造的倉庫,文物南遷時,故宮博物院租下其中4間,安達森安排「把倉庫裏的臘肉都扔了」,將3,694箱文物搬進了倉庫。南岸區文管所內至今還留存着已經過世的老人張建民口述的故宮文物保護過程的記錄,他生前曾是安達森洋行公私合營後的第一批員工。他說,曾聽當年洋行的老同事們提及,每當日機來轟炸時,安達森就叫工人把瑞典國旗在洋行門口的旗桿上升起,再將屋頂鋪上代表中立國的瑞典國旗,以求安全。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