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在專訪中指出,特區政府有責任為沒有能力置業的市民提供安居之所,現時在加快興建公營房屋等措施下,有信心2026/27年度達至公屋綜合輪候時間4.5年的目標,但時間仍然太長,故會在下年度達成此目標後再訂定新目標,自言最理想就是做到「樓等人」。
李家超表示,2022年上任時面對的難題是公營房屋不足,令輪候時間長達6.1年,更有繼續上升趨勢,當時的十年建屋計劃則是「頭輕尾重」,「開頭是三成,最後是七成,三七比,現在我們改到十年計劃是七三比,才可以由『頭輕尾重』變成『頭重尾輕』,意思是我早些供應給你,都是起那麼多(單位),但我早些給你,變得你不用等那麼久。」
他表示會計算需求,以決定供應量,「不然起了樓出來沒人住,亦都浪費了社會資源,但我起的時候都要快,我最理想公營房屋就真的『樓等人』。」
新一份施政報告指,由下年度起的5年內,公營房屋及簡約公屋建屋量達18.9萬個單位,較2022年增加約八成。李家超表示,由他上任到現在的三年間,公屋輪候時間已縮短了一年,在建屋量「頭重尾輕」下,有信心下年度進一步達成輪候時間4.5年的目標,「但4.5年都是長的,應該繼續去縮短,當然最好的目標就是房等人,即所有人真的一跌下去需要幫助的網,他們申請就有。」
被問及能否達成三年上樓目標,他坦言目前言之尚早,指出政府務實,所以在達成4.5年的目標後,再訂定另一個新目標。
李家超強調,公營房屋亦是為基層市民提供置業階梯的一部分,「當一個住戶住在公營房屋,他相對的生活費是少一些,就可以儲到錢,儲到錢後就可以買私樓,不行的有綠置居和居屋,當然有人討論夾屋(夾心階層住屋計劃),我們都沒有放棄,但是要找地,以比例來講,始終是我們現有的公營房屋所涵蓋的範圍大。」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