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跨區轉移地積比有助促進市區重建

2025-09-20 04:27:43 要聞
●甯漢豪(左三)昨日在闡述施政報告措施的記者會上指出,新一份施政報告以新思維提出三招推動市區重建,吸引市建局和私人市場投入。左四為房屋局局長何永賢。 香港文匯報記者涂穴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朱慧怡)為加快市區重建步伐,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容許位於7個指定地區的私人重建項目,增加最多20%地積比率,且可把未用盡的地積比率跨區轉移到其他地區以至新發展區。特區政府發展局局長甯漢豪昨日在闡述施政報告措施的記者會上指出,若發展商無意轉移地積比亦可選擇「記賬」,以抵消投地或其他項目地契修訂原址換地須繳付的地價,但會設有效期。她強調,推出該措施的初心就是希望推動老舊大廈重建,最終得益者是社會及市民,相關細節會在未來數月與業界及持份者討論,期望明年上半年落實。

甯漢豪指出,香港正面對嚴峻的樓宇老化問題,過去十年間,50年樓齡或以上的樓宇每年增加逾500幢,但重建速度每年僅約160幢,兩者差距顯著。新一份施政報告以新思維提出三招推動市區重建,吸引市建局和私人市場投入,包括在古洞北及粉嶺北發展區預留3幅土地供市建局開展「樓換樓」計劃,並要求市建局檢討現有重建賠償機制。

她解釋,現時以7年樓齡標準賠償50年樓齡或以上樓宇並非長遠之計,政府計劃為受影響業主提供更多選擇,「樓換樓」將是重要方向之一。

施政報告又提出放寬地積比轉移安排,甯漢豪表示,特區政府早在2023年7月已容許旺角及油麻地的重建項目可同區轉移地積比,如今提出「更重手」地將相關安排放寬至跨區轉移,無論市建局項目或私人項目均可適用。未來還將探討放寬接收地盤、輸出地盤數量限制以提升政策靈活性。

甯漢豪:容許轉為金額抵消補地價

對建議在長沙灣、馬頭角、旺角等7個指定地區試行增加私人重建項目20%地積比率,並容許其可轉移至其他地區使用或轉為金額抵消補地價,甯漢豪表示,會研究就金額記賬訂立有效期,時限長短則會先聆聽業界意見。她表示,有關安排「初心只有一個」,就是希望推動該7個地區老舊大廈的重建,最終令社會及市民得益,但強調並非「想轉就轉」,「會就最多可轉多少訂立制度,且要經城規會審批,相信它會發揮把關角色。」

若不「推一把」 缺誘因吸發展商重建

被問及是否由於市場對重建反應欠佳,因此要推出「利誘」措施時,甯漢豪表示,私人市場重建參與度受市場與經濟環境影響,「過去一兩年房地產市道並非旺盛,所以併購及申請重建比往年慢了一些。」同時,舊樓容積率普遍較高,與現代規劃標準下制訂的規劃大綱圖並不一致,「例如老舊地區樓宇的容積率可達17倍,即使重建時盡量保留,但要兼顧高度限制等因素,無法完全一樣」,若政府不「推一把」,便缺乏足夠誘因吸引發展商投入重建。

甯漢豪並表示,由發展局與教育局積極推動「城中學舍計劃」,今年7月推出至今已接獲逾150個初步查詢,截至本月中已收到9宗正式申請,絕大部分現時為辦公樓,當中5宗已獲教育局原則性批准,希望可於18個月內完成。如該9宗申請最終全數成功「落地」,可提供約1,500個學生宿舍床位。

她指出,香港近年土地發展進度符合預期,未來十年的「熟地」預測完成量約為2,600公頃,除了可滿足發展需求外,亦讓政府有空間建立健康的土地儲備。該些土地中,約70%來自北部都會區,其他項目如龍鼓灘、將軍澳第137區和第132區以及東涌新市鎮擴展,亦會在未來十年內陸續產出熟地。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