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逐步確立為必修部分 陳國基:學生愈早接觸愈有利未來發展
人才是香港競爭力的核心,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日前發表的新一份施政報告中,提出預留20億元支援中小學推行數字教育,並計劃於明年公布《中小學數字教育藍圖》。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陳國基昨日出席相關措施記者會時表示,學生愈早接觸AI愈有利未來發展,希望能將AI元素全面納入中小學課程,並逐步確立為必修部分,確保學生盡早掌握相關知識與技能,為避免學生在數字時代落後。教育局局長蔡若蓮表示,數字教育藍圖將重點優化現時中小學階段的AI教育,調整主要涉及課程結構與內容,評核模式將維持不變。 ●香港文匯報記者 陸雅楠
陳國基昨日聯同教育局局長蔡若蓮、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局長麥美娟,以及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出席施政報告教育、人才、勞工、青年及社區關愛措施記者會,進一步闡述各政策範疇措施。
陳國基在記者會上表示,推動AI教育是特區政府未來重點工作,當前AI技術發展迅速,應用範圍廣泛,不僅涵蓋理科學科亦適用於人文學科領域。
將增教師培訓 引入企業資源
蔡若蓮表示,數字教育藍圖將重點優化現時中小學階段的AI教育,包括優化中小學銜接的資訊和創新科技教育課程、訂定AI素養學習架構、將AI教育納入核心課程,同時加強教師AI培訓、引入企業資源等。高中數理科亦將進行檢視和優化,以融入AI及其他前沿科技元素,切合未來社會乃至大專階段的學習需求。
在吸引人才方面,陳國基表示,香港擁有享譽國際的大學資源,吸引全球優秀人才來港升學和研究,過去一個學年,八所資助大學的非本地學生已大增15%至2.66萬人,來自超過100個國家或地區,並已超過本地學額30%,為此,新一份施政報告將有關上限提高至50%,進一步支持吸納各地優秀生源。
他表示,透過各項人才計劃香港近年已吸引超過23萬不同界別精英來港,其中七成為40歲以下,為人口結構帶來正面影響,尤以高才通計劃的人才落地生根意願強烈,並可望每年為香港帶來約340億元直接經濟貢獻。在最新的2025年世界人才排名,香港躍升至全球第四、亞洲第一,充分證明人才政策方向正確、措施到位,可為香港未來發展提供動能。
增非本地生限額 不會分薄港生教學資源
就施政報告宣布非本地生限額的調整,蔡若蓮在記者會上重申,是在每年1.5萬個本地生資助學額以外作調整,絕不會分薄港生的教學資源。她表示,各所大學都以謹慎和務實態度,在確保教育質素情況下以超額形式取錄非本地生,且收取至少足以收回所有額外直接成本的學費,確保公帑運用得宜;考慮到非本地生對香港各大學的申請非常熱烈,提升上限至50%,可讓大學有更大空間和彈性,在國際化與多元化發展作出更長遠規劃。
蔡若蓮補充,50%是屬於上限,如個別大學未具足夠條件,包括宿舍、教學空間、教職員團隊建設等,在取錄非本地生時也可自行調節;由於非本地生需要繳交高數倍的學費,各大學亦可將有關資源投放於軟硬件發展,包括提升設施及加強教學團隊,以保持更高質量的學習與教學,再結合留學香港專班、「遊學香港」活動等宣傳推廣,有助進一步發展香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
推人才培養計劃 讓青年追尋夢想
麥美娟在記者會上提到,今年施政報告宣布推出青年人才培養計劃,從四方面幫助本地青年拓寬國際視野和網絡,包括促進青年參與國際組織的實習及參加國際會議,深入了解內地媒體環境和行業運作,豐富青年對金融業和財務規劃的認知,及推出全新調解工作坊助其掌握調解基本概念和知識;這些工作能為年輕人提供更多機會,讓他們追尋夢想。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