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陸雅楠)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在昨日的記者會上重點闡釋了「補充勞工優化計劃」的收緊措施,特別是針對餐飲業中輸入比例最高的侍應生和初級廚師兩個工種,計劃收緊後本地僱員與輸入勞工的比例雖維持2比1,但計算方式將由過往以企業整體職位為基礎,改為按「申請職位」獨立計算。他強調,有關政策均以「動態精準」、「因時制宜」為原則,旨在應對本港勞動力結構性轉變與經濟轉型所帶來的挑戰。
孫玉菡解釋,目前經「補充勞工優化計劃」在港工作的外勞約有32,000人,當中近半屬飲食業,而該行業中超過一半外勞為侍應及初級廚師,反映該兩個工種的輸入數量顯著,有需要加強規管以優先保障本地工人就業。
他進一步指出,本港整體勞動力自2018年起持續下降,現時約三成非技術工人及年長員工年齡在60歲或以上,人口老化問題日益嚴重。與此同時,本港正處於經濟轉型期,飲食、洗衣、農業及漁業等行業長期面臨人手短缺和經營困難。特區政府將繼續容許這些行業按實際需要輸入外勞,但會嚴格把關,確保本地僱員就業優先。
集中資源增暫託服務
另外,施政報告提出每年預留5億元經常性開支加強照顧者支援,包括將現有照顧者數據平台連接至更多政府部門及公營機構,以識別缺乏社區支援的高風險護老者。被問及會否降低津貼領取門檻時,孫玉菡表示,「照顧者生活津貼」現時每年開支約4億港元,主要針對低收入家庭,強調政府會善用資源並透過數據精準識別需要支援的對象,會集中資源加強暫託服務和社區支援,而非單純擴大津貼範圍或降低門檻。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