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晨 香港中文大學副教授 中國研究中心副主任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郎元柯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中心研究生
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是香港經濟結構轉型的內在要求。行政長官李家超在日前發表的新一份施政報告中,將「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獨立成章,列為香港未來發展的重要戰略之一。這不僅是一項政策選擇,更是在全球科技革命浪潮和激烈競爭格局下,是香港加快實現由治及興、鞏固並提升長遠競爭力的必由之路。
新一份施政報告指出,香港正處於「經濟轉型期,這過程逆轉不了,轉型是邁向經濟更強大的必經過程」。要成功轉型,就必須擺脫對傳統優勢產業路徑的依賴,積極培育新質生產力。報告明確提出要積極培育包括先進製造、生命健康科技、新能源、AI與數據科學等新興產業。這些產業的共同特點是技術密集、人才密集。例如,報告中提出的「推進AI+發展,落實AI政務,以及促進AI在各行業的廣泛應用和發展」和實現「AI產業化、產業AI化」等政策目標,其根本前提就是要擁有世界一流的AI科研能力(科技),能夠源源不斷培養算法工程師和數據科學家的教育體系(教育),以及一個能吸引和留住全球頂尖專家的生態(人才)。沒有三者的緊密結合,新興產業的發展便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也是提升香港全球競爭力的關鍵支撐。此次施政報告回顧了香港在多項國際排名中的躍升,包括整體競爭力升至世界第三,人才競爭力兩年共升12位至世界第四。這些成就的背後,正是香港在教育、科技、人才領域的綜合實力體現。然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要鞏固這些優勢,就必須打破壁壘,讓三者形成「1+1+1>3」的聚合效應。施政報告提出的建設「國際教育樞紐」、「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和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並非三個孤立的目標,而是一個有機整體的三個側面。世界級的大學(教育)吸引頂尖的學者和學生(人才),他們共同推動前沿科技的突破(科技),而蓬勃的科技產業又能提供優質的就業機會,反過來吸引更多人才和投資,從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
加強深度融合 推動要素流動
香港未來應深化改革,發揮優勢,進一步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邁向更高水平。
一是以戰略規劃為引領,打造深度融合的物理空間與制度環境。施政報告將北部都會區定位為「香港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提出成立由行政長官領導的「北都發展委員會」,制訂北都各發展區的營運模式,推動大學城建設。「大學城籌劃及建設組」會研究「把香港優勢學術領域與產業深度結合發展的路徑,以及促進內地和國際領先的大學或研究中心進駐的策略」,就三批大學城土地的發展定位及願景作出建議,並考慮以產業為導向,提升區域與產業的契合度。例如,將洪水橋/厦村一帶規劃為融合高端專業服務與職業專才培訓的區域,而牛潭尾一帶則配合新田科技城和河套區的創科發展,聚焦生命健康科技產業,並與第三間醫學院及綜合醫教研醫院等聯動發展。
二是以產學研協同為核心,構建創新要素高效流動的機制。施政報告提出的「產學創科人才交流計劃」,鼓勵大學教授參與企業研發、科技專家參與教學,有利於打破產學研壁壘。未來應研究產教融合計劃的機制化、規模化和常態化。例如,可以研究擴大由企業資助的聯合實驗室和研究院的規模,推動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和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的科研;同時,應研究改革高校學者的評價體系,激勵學者們走出象牙塔,服務社會發展和國家需求。此外,施政報告提到以科研平台建設推動香港科創高水平發展,具體包括建設第三個「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等舉措。未來值得研究進一步發揮科研平台的作用,建設促進人才、知識、資本和技術等創新要素跨境、跨界、跨領域流動的樞紐。
構建人才全周期服務鏈
三是以人才全周期發展為目標,營造世界一流的引才、育才、留才生態。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要素,是所有發展的基礎和核心。施政報告推出了一系列優化的人才政策,從「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到推動青年發展,覆蓋人才發展的多個環節。未來香港應持續構建一個覆蓋人才「引、育、用、留」的全周期服務鏈。在「育」的環節,要持續推廣「留學香港」品牌,發展應用科技大學,培養產業急需的實用型人才。在「引」的環節,要持續優化各項輸入人才政策,確保香港的人才競爭力。在「留」的環節,不僅要提供事業發展的平台,還要解決人才在住房、醫療、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後顧之憂。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