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博物館「何以中國」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第四展「龍騰中國:紅山文化古國文明特展」現正在上海博物館東館舉辦,展覽聯合遼寧、內蒙古、河北、北京等二十家博物館與考古機構,甄選三百餘件文物,是迄今規模最大、品類最全的紅山文化主題展。超過四分之一展品為首次公開展出,其中不乏近年來的最新考古成果,涵蓋遼寧建平馬鞍橋山遺址、內蒙古敖漢旗元寶山遺址、河北宣化鄭家溝遺址等地考古新發現。展覽將持續至2025年10月8日。
●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章蘿蘭 上海報道
紅山文化是距今約6500至5000年中國北方重要的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分布於遼寧省西部、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以及河北省北部地區,面積約20萬平方公里。豐富的考古資料證明,紅山文化發展到距今約5500年左右,出現了以「壇、廟、塚」為代表的禮制建築,形成了以玉龍為代表的玉禮器系統,進入到精神信仰體系化和社會結構複雜化階段,成為中國最早邁入古國文明的代表性考古學文化。紅山古國文明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之一,被譽為中華文化的「直根系」。
紅山文化最早發現於20世紀初,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的紅山後遺址是紅山文化重要的發現地,也是紅山文化的命名地。20世紀70年代以後,遼寧阜新胡頭溝墓地、朝陽牛河梁遺址等紅山文化重要遺址也陸續被發現。「龍騰中國:紅山文化古國文明特展」開幕前夕,各地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滬分享了紅山文化遺存考古調查的最新成果。
發掘大量紅山文化遺存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館員于懷石表示,遼寧是紅山文化重要分布區域,但是以往掌握的紅山文化遺存信息十分有限。自2017年開始,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遼寧紅山文化核心分布區的朝陽地區,開展紅山文化專項考古調查工作,共調查紅山文化遺址701處,其中,新發現597處,很大程度上填補了朝陽地區紅山文化遺存空白。通過對調查材料的梳理,了解了朝陽地區大凌河流域、小凌河流域、老哈河上游、青龍河流域紅山文化遺存的內涵,以及不同流域紅山文化遺存的分布特徵,也為宏觀視角認識紅山文化的分布特徵、發展變遷提供了詳實的資料。
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孫金松亦在同一場合,詳述內蒙古自治區紅山文化考古發現。2021年至今,當地先後發掘了松山區彩陶坡遺址、敖漢旗元寶山紅山文化積石塚等重要的紅山文化遺址,同時出土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紅山文化遺物。其中,彩陶坡遺址揭示了一處紅山文化早期遺存,為了解紅山文化早期文化特徵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元寶山紅山文化積石塚則是內蒙古首次發現的集墓葬與祭祀為一體的南方北圓、南壇北塚的建築遺存,為探討紅山文化晚期社會的祭祀體系,分析祭祀活動特點,並進一步研究紅山文化社會結構,推測當時社會階層狀況,提供了契機。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張文瑞提及,近年,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河北承德和張家口地區發現大量紅山文化遺存,並對承德平泉東山頭遺址和宣化鄭家溝一號積石塚開展考古發掘工作。張家口地區大量紅山文化晚期遺存發現表明,在紅山文化晚期,紅山文化擴張到了河北省張家口地區,並且成為紅山文化晚期核心分布區。同時,平泉東山頭遺址及宣化鄭家溝一號積石塚墓葬和祭祀都有明確分區,墓葬種類和空間布局體現了明確的等級制度和社會組織複雜性。
上海博物館館長褚曉波介紹,「龍騰中國:紅山文化古國文明特展」向公眾免費開放,該展是上海博物館「何以中國」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的第四展。展覽匯聚珍貴文物310件/組,包含一級文物68件/組,二級文物39件/組,超過四分之一展品為首次公開展出,涵蓋遼寧建平馬鞍橋山遺址、內蒙古敖漢旗元寶山遺址、河北宣化鄭家溝遺址等地考古新發現。
以「龍」為引 溯文明之源
本次展覽以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的紅山文化「C」形玉龍和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的紅山文化玦形玉龍為引,通過「龍出遼河」「龍行紅山」「龍衍九州」三個單元闡釋紅山文化信仰統一、禮制初成的古國面貌,探究其如何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文明發展之路,實證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回答「何以中國」的歷史之問。
第一單元「龍出遼河」展出國家博物館藏左家山下層文化玦形石龍、阿魯科爾沁旗博物館藏紅山文化彩陶筒形罐德等文物。紅山文化興起於西遼河流域,地處銜接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和蒙古高原的三角地帶。距今8000至5000年,遼河流域氣候暖濕、環境適宜,溫帶森林與草原交接,成為東北漁獵文化與中原農耕文化交匯的前沿地帶。特殊的自然和人文環境塑造了紅山社會以漁獵為本、農業逐步發展的經濟形態。紅山文化大量繼承了本地區文化傳統,吸收了來自東北地區與中原地區的文化因素,交流融合,兼收並蓄,形成了地域特徵鮮明的文化特色,推動了紅山社會的複雜化進程。
第二單元「龍行紅山」匯集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紅山文化彩陶塔形器、紅山文化泥塑仿木建築構件、興隆窪文化石雕神人像和遼寧喀左東山嘴遺址出土的陶塑孕婦小像、巴林右旗博物館藏紅山文化巫覡像、遼寧省博物館藏紅山文化玉鴞等展品。距今約5500年,紅山文化進入晚期階段,社會發展進一步加速,聚落等級和功能產生分化,出現了遠離居址、不同規模的禮儀場所,形成了由神廟、祭壇、積石塚構成的祭祀體系,體現了以祭祖和祭天為主要內容的祭祀文化,標誌着紅山社會邁入文明階段。大型禮儀中心牛河梁遺址群的規劃、設計、營建,是紅山古國生產力水平和文明成就的集中反映。
第三單元「龍衍九州」展出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紅山文化異形玉璧、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紅山文化玉三連璧、巴林右旗博物館藏紅山文化玉蠶、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紅山文化獸面玉牌飾和龍鳳玉珮,以及遼寧建平牛河梁遺址第二地點一號塚26號墓出土的紅山文化雙獸(鴞)玉珮、遼寧建平牛河梁遺址第二地點一號塚21號墓出土的紅山文化玉龜殼、遼寧省博物館藏紅山文化勾雲形玉器、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紅山文化雙人首三孔玉梳背飾和斜口筒形玉器等。西遼河流域史前文化有製玉、用玉的深厚根基。紅山文化在形成的發展過程中,繼承了興隆窪文化和趙寶溝文化傳統,將玉器雕琢技術推向新的高度。紅山文化晚期,社會內部分化,等級制度確立,禮儀活動趨於複雜,進一步促成了中國最早玉禮制系統的形成。玉龍為代表的動物形玉雕、勾雲形器、斜口筒形器和方圓形玉璧為主的玉器組合,構成了紅山古國文明的重要內涵和突出特徵,影響遠播黃河、長江流域。以玉為禮器和龍崇拜是紅山文化重要的文明成就,也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形成的重要標誌之一,具有開創性意義。
展廳設計源於紅山禮制建築
值得一提的是,「龍騰中國:紅山文化古國文明特展」的展陳設計旨在以現代語彙詮釋古老文明。展廳的空間設計靈感源於紅山禮制建築,方圓結合、中軸對稱。中軸線串聯「C」型玉龍、「紅山女神」及「壇廟塚」象徵,形成文明之軸,莊重有序。
展廳用「紅山紅」「石墨灰」作為主色調,輔以米色、翡翠綠、灰綠以凸顯文物,整體「以山為形」,通過藝術裝置延伸至公共空間,以展櫃延續山形符號,地面勾勒女神廟線圖,輔以牛河梁遺址沙盤與多媒體闡釋「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並等比例復原積石塚直觀展示葬俗,引領觀眾尋根問祖,探源中華古國,見證龍騰之路。
0 / 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