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和內地,除了地理與經濟上的緊密聯繫,還有什麼更深層次的聯繫?我們常說,香港是「超級聯繫人」,是連接中國與世界的橋樑,國家則是香港最堅實的後盾。這種關係,不僅是各領域的互聯互通,更是一種血脈相連的骨肉親情。在歷史的長河中,兩地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榮辱與共。在危難的歲月裏,香港與內地更是攜手,共同書寫了一個可歌可泣、震驚世界的故事。
這個故事,要追溯到80多年前。1941年12月8日,當太平洋戰爭的硝煙瀰漫開來,日軍的鐵蹄也迅速踏上香港這片土地。18天後,也就是12月25日,香港淪陷,從此進入了黑暗的「三年零八個月」日佔時期。這段時間,對於香港市民來說,是苦難的開始,生命朝不保夕,物資匱乏,過着屈辱的生活;對於一群特殊的人來說,更是命懸一線的考驗,他們就是當時因戰亂滯留在香港的內地文化界精英和民主人士。
在日軍的全面佔領下,這些手無寸鐵的文化人,處境非常危險。日軍為了徹底摧毀中國人的精神脊樑,在全港對文化人展開大規模「清剿」,封鎖所有水陸交通,實施嚴格宵禁,甚至挨家挨戶搜查。著名作家茅盾、畫家何香凝、報人范長江等,總數加起來,竟然有800多人!他們不得不隱藏身份,不斷搬家,每天都活在被捕的恐懼之中。
面對如此絕境,誰能營救他們?誰又能在日軍密不透風的監控下,去執行一場堪稱「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被著名作家茅盾稱為「抗戰以來最偉大的搶救工作」到底是什麼?我們一起去看看!
(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王麗萍、蘇婷報道 視頻製作:Kelly)
責任編輯:
木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