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在瘋狂席捲東南亞的同時,乘勢出兵佔領香港,把香港變成了它佔領東南亞的海軍基地和戰略物資轉運站。在《抗日戰爭時期的香港》中,詹方瑤詳述了香港的抗日鬥爭主要是由中共領導的港九獨立大隊潛入香港展開的一系列不屈不撓的抗日活動,並在其中梳理了香港抗戰三年零八個月中的諸多寶貴歷史細節。以下節錄部分要點,以供讀者參考:
1931年日本侵略我國東北,邁出了它稱霸亞洲的第一步。迫於形勢,英國政府着手加強香港要塞的防備。日本全面侵華後,英國政府對香港的戰略地位仍然很重視,認為香港是一個「應當盡可能長期保衛的重要基地」。
1938年10月,日軍佔領廣州後,香港成為孤島。1941年6月法國敗降後,英軍曾一度考慮撤出香港。從11月開始,駐港英軍不斷接到中國方面傳來的情報,稱華南日軍調動頻繁。12月6日,英軍獲悉日軍3個師團已經到達邊境13公里以內的內陸地區。12月7日晚,所有守單進入戰鬥位置。12月8日黎明時分,粵港邊界的日軍開始大舉行動,拉開了進攻香港的序幕。香港在戰爭的硝煙中迎來了「黑色的耶誕節」,25日黎明時分,楊慕奇總督發表節日祝辭,號召香港軍民繼續反抗侵略者。
日軍佔領香港後,1942年元旦成立軍政府,酒井隆出任最高長官。2月,日軍成立香港佔領地總督部,接替軍政廳管理香港,陸軍中將磯谷廉介擔任首任總督,總督部下設民治部、交通部、賬務部和報道部。磯谷就任總督時,日方喉舌《香港日報》曾發表評論說:「統治香港與統治朝鮮或台灣不同,要把香港當作一個堡壘來管治。香港的首要用處是軍隊供給中心。」
香港擁有海軍基地,建有許多軍營設施、軍械庫、炮台、碉堡及機場,具有相當的軍事價值。日本駐港守衛部隊始終保持在25,000人左右。佔領期間,日軍在香港各處增建碉堡和防禦工事。
1942年1月,當局發布通告,限令所有一無工作、二無居所的華人離開香港。從此開始了貫穿整個日佔時期的遣返大行動。由於當局大舉推行遣返政策,加上日本殖民統治極為血腥殘暴,生存環境極端惡劣,日佔期間,香港人口急劇減少。1943年2月,佔領當局進行人口統計,香港人口約為96萬,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時,只剩下五六十萬人。
日本在佔領香港期間的經濟政策方面,其核心是瘋狂掠奪香港的資源,以支持它節節敗退的「大東亞聖戰」。文化教育方面,日本當局強行向香港居民灌輸奴化教育,確立日本文化的正統地位。當局宣布學校必須配足夠的教師講授日語方可復課。戰前,香港有600餘所各類學校,11萬學生。日佔時期,香港被批准復課的學校僅59所,學生4,000餘人。佔領當局對報業實行嚴格的新聞檢查制度,當局報道部發布的消息幾乎成為報刊唯一的新聞來源,香港戲劇、電影也在報道部的監控之下,所有劇碼、影片均須報審,獲准後方可放映。
日本侵略者打着「把中國人從英國統治下解放出來」的旗號佔領香港,日軍入城後廣貼告示,宣稱:「我大日本皇軍,高舉聖戰旗幟,攻略香港,是為了推翻白色人種侵略者的勢力,通過有色人種的大團結,建設大東亞共榮圈。尤其是我們日本人和中國人有幾千年的友誼關係,現在要停止兄弟鬩牆的愚蠢舉動,必須緊密攜手,為建設大東亞而邁進。」
謊稱「王道樂土」實則慘劇頻生
1942年1月10日,酒井隆在半島酒店宴請百餘名香港紳商時,鼓吹中日親善,攜手合作。可就在這片被日本稱之為「王道樂土」的土地上,香港居民在日本佔領的三年零八個月的艱難歲月裏,經歷了一幕幕人間慘劇。
在日軍的殘暴統治下,居民生活的種種艱辛數不勝數,人民生命毫無保障,從日軍進城的第一天起,香港居民便生活在朝不保夕的境遇之中。日軍進入香港後燒殺搶劫,無惡不作,對香港居民欠下了纍纍血債。日軍初入九龍時,沿彌敦道由北向南推進,見到有人,不分青紅皂白,一律開槍射殺。從深水埗到油麻地的路上,被殺害的居民不可勝數。軍政府統治時期,社會秩序完全失控,日軍、漢奸、黑社會頭目輪番當道。
日佔時期,香港的法律制度和警察組織形同虛設,香港仍是一個無法無天、暗無天日的社會。刑事法庭和軍事法庭的判決都要由憲兵隊批准。憲兵隊操縱生殺大權,處死人犯竟不需要理由和證據,落在日軍手中的疑犯,只要被指控為重慶特務或抗日分子,便格殺勿論。
根據磯谷廉介的命令,憲兵隊統一接管所有的警察局,其主要任務是搜捕抗日分子,對於維持社會治安的普通警務根本不管。案件事主報案後每每遭到憲兵隊的凌虐,幾乎無人敢於報案,流氓、土匪趁機為所欲為。日佔期間,社會秩序極為混亂,罪案遍地。
對僥倖生存下來的人們來說,三年零八個月的日子是一場揮之不去的噩夢。在日軍統治下,香港居民度過了前所未有的饑荒年代。日軍佔領香港之後,封存了全部儲備糧食,市面上沒有一家米店營業,居民陷入恐慌。1942年2月初,當局宣布實行大米配給,每人每日6両4錢(一市斤以16両計),由區政府所編訂的戶籍,向居民發放米證,其它副食品如糖、油、鹽及柴薪均實行配給。
在百物奇缺的情況下,配給的定量只能維持半飢半飽的生活。然而,這種日子也維持不了多久。日軍佔領香港一年半後,原有庫存所剩無幾,物資短缺日益加劇,人民生活陷入絕境。1944年,當局取消大米配給制,只有為日軍服務的人員、修建防禦工事的勞工方可領到配額。到1945年,所有配額都已有名無實,居民主要依靠黑市生存。日佔時期,大米價格不斷暴漲,最初是每斤4角,1944年底為每斤18元軍票,1945年7月暴漲至每斤90元軍票。昂貴的大米價格令普通市民望而卻步,只能以豆渣充飢,居民在死亡線上掙扎。據天主教香港教區統計,他們每日在市區街道上拾到的屍體有百具之多。
●文:根據詹方瑤《抗日戰爭時期的香港》整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