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日。80年前,繼9月2日盟軍接受日本投降儀式在東京灣密蘇里號戰艦舉行後,9月9日,中國戰區日本投降簽字儀式在南京中國陸軍總司令部禮堂舉行。當時在上海復刊不久的文匯報派記者何為赴南京採訪受降儀式。
何為之子、知名媒體人、香港文匯報前主筆何亮亮近日接受專訪,從其父親1985年的一篇回憶文章聊起,追溯父親在1945年作為上海文匯報的記者親歷南京受降儀式記錄下的歷史性細節。
同一淵源,一脈相承,兩代文匯人共話抗戰勝利,不變的是國強民富、民族振興的華夏宏願,不同的是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進程。
何為四十年後在回憶是次採訪時曾寫道:歷史有它自己的軌跡和方向,偉大的中國人民抗日民族自衛戰爭終於勝利了。日本軍國主義者以戰敗而告終。侵略者在中國大地上留下的那一段血腥的罪惡歷史,任何人都無法篡改,更不容抹煞。
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何亮亮說,這段話依舊能代表中國人民、代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們的共同心聲。●香港文匯報記者 文傑
何為出生於1922年,本名何振業,肄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從小喜歡寫作,也深受左翼愛國主義的影響,讀中學時從《西行漫記》了解當時紅軍長征的情況。抗戰爆發後,1938年12月中共地下黨組織上海民眾慰勞團秘密前往皖南新四軍總部,參加其中的何為,回來之後寫了一系列文章介紹此行的見聞,後來輯為一書《青弋江》出版,那時他才16歲。
剛到職獲派採訪日軍投降儀式
何為是在上海文匯報剛剛復刊時加入的,並且立即獲得一個寶貴的機會——以特派記者身份,去南京採訪中國戰區日軍投降儀式。何亮亮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父親曾經幾次跟我說起,當年的京滬(南京上海)列車要行駛五六個小時,天熱,車廂裏沒有風扇,只能開窗驅散熱氣,但是一路心情激動,因為終於迎來了抗日戰爭的勝利,而且即將見證日軍的投降。」
1985年9月,何為撰文《回憶一個歷史鏡頭——記四十年前日軍在南京投降儀式》,談及當年的情景。「我很幸運,到職後約一個月,便以該報特派記者身份,去南京採訪那個歷史時刻的現場實景,同行的是攝影記者穆一龍。車抵南京,費了一番周折,辦妥了入場採訪的各項手續,終於在日軍投降簽字儀式舉行前及時趕到,得以目擊這一歷史性的場面。」
當時南京光復不久,市面上不僅有進駐南京的中國軍隊,還有美軍。何為寫道:「是日,南京黃埔路中國陸軍司令部大門外的廣場上,來往軍人驟增。到處可見大寫V,即英文Victory(勝利)的第一個字母也。通向大禮堂的甬道兩側,全部美式配備的崗哨林立,吉普車往來不絕。間或可見三三兩兩的美國憲兵協助警戒。景象森嚴,氣氛肅穆,確是一個不同尋常的日子。」
按照印發的時間表,儀式於上午九時舉行,「投降代表務必於八時五十二分到會場」。實際上是八時五十五分到場的,遲了三分鐘。代表投降一方的是駐華日軍最高指揮官陸軍大將岡村寧次,偕同其高級幕僚共七人,在一名國民黨上校軍官帶領下,乘車到達。聚集在門前的上百名中外記者,紛紛攝取這一情景。
何應欽代表中國接受降書
此時在大禮堂內,一片凝固的沉默。禮堂中央的一側,設一較小的長條案,為日軍投降代表席,其後站立十二名全副武裝的士兵。與投降席相對,另一側的條桌寬長得多,這邊是國民黨高級將領及中國記者席。國民黨陸軍一級上將何應欽代表中國接受降書。介乎兩桌之間的邊側置有一長桌,乃盟國代表和外國記者坐席。桌上都鋪着白桌布。所有參與人員均依次坐定,默默等待着那莊嚴時刻的到來,等待着日軍降將進入大廳。
「父親的觀察力很敏銳。」何亮亮引述了父親的一段描述:「這時我注意到,日軍代表的投降席條案上擺着一台小時鐘,還有一套紙墨筆硯。文具當然是簽降書用的,至於小時鐘的用意則就不得而知了。」
八時五十八分,禮堂內燈光閃亮,攝影機紛紛開動。眾目睽睽下,日軍投降代表被引導入場,先站在規定的地位,立正,然後向何總司令鞠躬。何矜持地示意他們可入席坐下,便轉向中外記者宣布,距簽字儀式只有「最後五分鐘」了。於是中外記者一陣忙亂,場子裏一陣響動。
投降簽字的過程約五分鐘
九時零四分,何應欽站在盟國國旗下主持受降式,令岡村寧次遞上證明文件。「岡村一身戎裝,臉色鐵青,毫無表情,坐在其旁的駐華日軍總參謀長陸軍中將小林士三郎,持證明文件走過來,經何應欽驗閱後將文件留下。」
緊接着,兩份日軍降書中文本,交由小林參謀長轉給位於投降席居中的岡村寧次。岡村起立,雙手接過降書,取用案上的毛筆簽字蓋章。投降簽字的過程約五分鐘。儀式歷時二十分鐘,日軍投降代表隨即被引導退出。
1945年9月11日上海文匯報頭版刊發的何為發回的特寫報道《在勝利之都(一)一頁光輝的歷史》中,他這樣寫道:「……杌隉的苦難的時代現在過去了,現在我們勝利了,是唱凱歌的時候了,是創造新時代的時候了,是的我們知道,我們也明白,然而當我們親眼看見敵人俯首屈服又不禁想到那些受罪的日子,那些弱肉強食受人宰割的日子……心裏的激動就是寫在臉上。」
80年後的金秋,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中國。勝利的榮光、歷史的回響、未來的希望,激盪在中華大地上,激盪在億萬人民心中。
「日本侵略歷史不容抹煞」
何為四十年後在回憶是次採訪時曾寫道:「歷史是無情的,有它自己的軌跡和方向,偉大的中國人民抗日民族自衛戰爭終於勝利了。日本軍國主義者以戰敗而告終。侵略者在中國大地上留下的那一段血腥的罪惡歷史,任何人都無法篡改,更不容抹煞。歷史只能還它本來的面目。」
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何亮亮對香港文匯報記者說,上述這段話依舊能代表中國人民、代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們的共同心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