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於香港新界北區的沙頭角,毗鄰深圳,涵蓋多個原居民鄉村,其中部分地區更屬於禁區範圍。這些村落各自保留了獨特的客家文化、宗族建築及民間信仰。沙頭角在香港抗日戰爭期間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曾為本地抗日游擊活動的核心據點之一,留下許多珍貴的歷史遺址與感人故事。適逢今年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傳媒紛紛走入沙頭角舊村落探秘,發掘被遺忘的歷史,也激起一些平日甚少前往該地的市民的好奇心。自行規劃一條鄉村文化探索路線,不失為一個理想選擇,可深入了解部分村落的歷史故事與特色建築。沙頭角一日遊,是一項值得推薦的活動。 ●文、攝︰焯羚
小記認為,遊沙頭角除了必到的羅家大屋(沙頭角抗戰紀念館)、烏蛟騰(抗日英烈紀念碑)、九擔租(交通站遺址)、南涌鹿頸民主聯合鄉政府遺址外,上禾坑村的鏡蓉書屋亦值得一探。
上下禾坑見證客家文化
遊覽沙頭角,不可錯過上下禾坑。這裏不但有動人的歷史故事,更保留了珍貴的歷史建築。上禾坑的「鏡蓉書屋」於1991年被列為法定古蹟;下禾坑村的「發達堂」則於2013年獲同樣評級,兩者皆是客家文化的見證。
禾坑村由上禾坑、下禾坑及禾坑大朗三部分組成,昔日此地谷地水坑交錯,禾田遍野,因而得名。據1819年嘉慶《新安縣志》記載,禾坑屬官富司管轄的客籍村落。清康熙初年,李德華與其子李權林自廣東博羅橫壠仔遷至此地,在堪輿師李三友指點下選址建村,開墾種田。初期村中除李氏外,尚有鄧、何、曾三姓,但隨着李氏人口繁衍,其他姓氏逐漸遷離。李德華被尊為「落擔祖」,其三名孫兒分家成三大房族:長房與三房居於上禾坑,二房則在下禾坑。至今,上禾坑的永吉堂與下禾坑的二房祠仍保留傳統客家建築格局。
古代文人曾如此形容禾坑村:「風景泉甘而土肥,草木叢茂,宅幽而勢阻。」村民「採於山,美可茹;釣於水,鮮可食」,生活質樸而自足;人文氣息濃厚,「隱者在此盤旋,野處窮居,升高而望遠,坐茂樹以終日,濯清泉以自潔」,展現出一種與自然共生的閒適境界。
當中,上禾坑的「鏡蓉書屋」,原為李氏族人於清初所建的書塾,乾隆年間曾大規模擴建,並於1872年重修,門額刻有「同治十一年」字樣。據說書屋曾培育不少秀才,是沙頭角的著名學府,吸引大埔、沙田、荃灣等地學生前來寄宿求學。後期書屋轉型為鄉村小學,直至1986年夏季最後一批學生離校後正式結束。鏡蓉書屋見證了早期香港的教育發展,1991年4月被列為法定古蹟,現已免費開放參觀,課室與書枱仍保留原貌,雖然室內展品不多,但外部環境優雅,綠樹成蔭,若能設置茶坊,更添文化氣息。
而下禾坑的「發達堂」由李德華第七代後裔李道環於1933年興建,李道環年輕時赴越南謀生致富,衣錦還鄉後興建這幢兩層高的「折衷主義」民居,其長子李鈞蘭更是戰前沙頭角的社區領袖。雖然「發達堂」已列為法定古蹟,但至今仍有村民居住其中。
交通:於港鐵粉嶺站A2出口外的巴士站,搭乘九巴78K線(上水 ↔ 沙頭角),於禾坑站下車,此站位於上禾坑與下禾坑之間,步行即可前往兩村。
烏蛟騰村承載抗戰歷史
毗鄰船灣郊野公園的烏蛟騰,是新界東北多條遠足路線的起訖點,擁有多樣的生態資源,包括164種樹木、超過30種蜻蜓及50多種蝴蝶。烏蛟騰區域涵蓋七條客家村落,包括新屋村、新屋下、嶺背、老圍、田心、河背及三家村,統稱為「沙頭角第十約」,歷史可追溯至四百多年前。清康熙年間「遷海令」解除後,村民重返故土,重建家園,延續客家文化至今。
許多人知道沙頭角抗戰紀念館,其前身為羅氏家族的大宅,由巴拿馬華僑羅奕輝於1930年興建。大屋由五間並排相連的房屋組成,抗戰期間,羅家十一名成員加入港九大隊,成為「香港抗日一家人」的代表。大宅曾是港九大隊的交通站與秘密會議場所,並設有米站作掩護,協助情報傳遞,現已改建為「沙頭角抗戰紀念館」,展示港人抗戰事跡與珍貴文物。2010年,羅家大屋獲古物諮詢委員會評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紀念館目前並非恒常開放,參觀需提前預約。
烏蛟騰抗日英烈紀念碑位於新娘潭路的烏蛟騰烈士紀念園內,為紀念1941至1945年日據時期,於抗日戰爭中犧牲的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成員及烏蛟騰村村民而建。1942年農曆八月十六日,時任村長遭日軍折磨致死,村民自此每年同日齊集紀念碑前,向烈士致敬。
烏蛟騰群村不僅承載抗戰歷史,更是自然與文化交織的寶地,大家可細賞吊燈籠山的壯麗景色,踏上犁頭石古道,探索三椏灣與三椏涌的山光水色;在三椏村品嘗地道客家小吃,臨苗三石澗賞泉,再踏古意盎然的苗三石砌古道,回程重返烏蛟騰。秋季時分,烏蛟騰與九擔租一帶更可欣賞隱世楓香紅葉林,九擔租的紅葉林地勢較平緩且人流稀少,是理想的打卡秘境。
交通:於港鐵大埔墟站乘搭綠色專線小巴20R號直達烏蛟騰,往返便利。
畫家鍾建新打造私人藝術空間 分享創作心得與沙頭角歷史故事
遊覽上禾坑,除了不可錯過的鏡蓉書屋,畫家鍾建新的私人藝術館亦值得一訪。鍾氏夫婦本身是軍地人,四年前特意在上禾坑租下一幢兩層高的村屋,打造為私人藝術空間。他們歡迎藝術愛好者預約參觀其作品與藏品(需預約),並樂於分享創作心得與沙頭角的歷史故事。
上禾坑的大自然風光,鳥語花香、山澗流水、鄉村景物,與鍾建新的畫風相得益彰。夫婦更在博物館前設置「和堂·玲瓏藝榭」,種植喜愛的柏樹,倍添優雅氣息。鍾氏夫婦感情深厚,藝術是他們的共同語言:一人熱愛唱歌,一人專注繪畫,作品多以沙頭角鄉村歷史為主題。
其中一幅代表作《一箭定江山》,描繪唐代年輕李世民的英勇姿態,寓意文武兼備的理想人格。由於上禾坑村民多為李氏後裔,對李世民極為尊崇,入館參觀時亦會躬身致敬。鍾建新本人對李世民的文采與武略深感敬佩,亦對文學家與畫家抱持高度尊重。
他亦創作了描繪香港抗日英雄——烏蛟騰村村長李世藩的故居的作品。李世藩在日軍侵港期間遭受酷刑,寧死不供出游擊隊所在。鍾建新在畫作屋簷上特意加上幾棵小草,象徵生命的堅韌——即使遭受打壓,也能生生不息。另一幅作品描繪一群搬運工人搬運大米,反映日軍侵港前的儲糧情況,以細膩筆觸呈現歷史背後的民間故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