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彼得期望,透過這項比賽,啟發更多有志投身設計與毛織產業的年輕人。 陳藝 攝

上世紀五十年代,香港的紡織及製衣業是推動本地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從簡單的毛衣、毛毯到冷織頸巾,這些毛織品不僅具備保暖功能,更融合了傳統工藝與時尚潮流,備受追捧。為促進香港毛織業及針織時裝設計的持續發展,在業界與政府的支持下,「青年毛織設計師大賽」今年迎來第二屆。毛織創新及設計協會主席許彼得(Peter)表示,毛織業的未來不僅依賴針織技術,更需要創新思維以回應市場需求。他期望,透過這項比賽,啟發更多有志投身設計與毛織產業的年輕人,讓「織夢」的起點建立在對行業的熱愛與堅持之上,為香港工業注入嶄新的創意能量。

今年設計比賽以「編織夢想,連繫生活」為主題,也將招募地區擴展至大灣區九個內地城市,為新一代設計師提供更廣闊的展示及交流平台,他期望粵港兩地的年輕人能藉此加強互動,共同推動毛織業的發展。這項比賽亦是促進設計師與生產商之間合作的理想橋樑,今年特別為十位入圍決賽的參賽者配對本地廠家,協助他們將設計概念落實為成品,讓設計新秀有機會走向市場,透過吸納新血與培育人才,進一步提升香港創意針織在國際舞台上的知名度。

需學懂站在市場角度思考

為打造具國際競爭力的品牌,毛織業界正積極促進設計師與製衣師傅之間的溝通與合作。過往常見設計師抱怨師傅無法呈現其設計細節,師傅則認為設計不切實際、難以製作。如今透過比賽及工作坊,雙方得以面對面交流,化解矛盾,並共同探索創意與市場需求之間的平衡。許彼得表示,比賽要求參賽者在兩至三個月內完成作品,旨在培養他們的工作效率與成本意識,讓年輕設計師更貼近行業實際運作。

針織設計相較於梭織布更具挑戰性,梭織布可由設計師自行購買並剪裁,一人即可完成一件服裝;而針織則需依賴電腦編程及機器織造,成本較高,且因物料柔軟,款式設計受限。參賽者需提交八件作品,其中四件強調創意與舞台視覺效果,適合T台展示;另四件則需具備市場觸覺與銷售潛力。大會亦特設工作坊,邀請業界專業人士教授定價策略、消費心理及商業操作,協助參賽者建立商業思維。許彼得指出:「設計師往往視作品如親生子女,擺出高姿態,但做生意不能只從自己角度出發,需學懂站在市場角度思考,才能真正邁向專業。」

今年參賽者的水平如何? 「我不會將他們與2024年比較,我想說今年的表現令我驚喜。大部分參賽者在行業知識、技術及掌握市場脈搏方面都超出我的預期。參賽陣容涵蓋香港理工大學及知專學生、海外完成時裝設計課程後回港的人士,以及現職教授針織設計的教師。老師未必贏得過學生,挺刺激的。部分參賽者的創作令人眼前一亮,例如以迷彩軍服設計回應世界戰亂局勢、透過奇異果逐日腐壞的影像呈現生命循環概念,以及以霓虹燈展現藝術深度與社會關懷。」

運用新資訊穩固本地市場

談到來自香港與大灣區其他城市的參賽者,其設計風格是否有明顯差距? 「以前的確容易分辨兩地的風格,但近兩年已經沒有太大分別。由於媒體資訊發達,大家都能輕易獲得世界各地最新的資訊,沒有人佔優,重點在於誰更用心。創意文化源於生活,現代人很聰明,懂得靈活運用新資訊。」許彼得說道。

現在有人工智能協助,是否可以節省人手? 「我們行業在20年前已開始使用電腦針織技術,已能減少人手並節省成本。如今流行使用AI協助設計、3D打印,我們未來也會使用AI,但不會為了AI而使用AI。工廠從業員習慣按部就班,哪個工序缺人就用機器代替。」

他建議,大家不要野心太大,應先思考自己是否具備競爭力,不如先開拓大灣區城市,打入七八千萬人口的市場也已相當不錯。總括一句:先穩固本地市場,再考慮出口及與外地競爭。在傳統毛織設計中加入創新元素,能讓傳統紡織及製衣業逐步由低增值、勞工密集型轉化為「新質生產力」,以功能性「新」物料作為創新突破點,結合「新」科技及永續發展的「新」生產模式,達至節能減排,同時提升產品品質。 ●採、攝︰焯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