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餅家」開闢融合傳統靈魂與現代脈動的新路。香港文匯報記者涂穴 攝
●師傅熟練地揉麵和包餡料製作唐餅。香港文匯報記者涂穴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吳健怡)每個老字號都是一個時代的烙印,傳遞着一代人的回憶。唐餅就是昔日物資匱乏年代下,苦中一點甜的歲月足跡。不過時移世易,這「一點甜」撞上當今琳琅滿目、眼花繚亂的百味衝擊,生存空間日益逼仄。與時代巨輪角力、守護老味道就成為不少老字號頭號任務,屹立深水埗逾半個世紀的「八仙餅家」在傳統與創新、傳承斷裂與經營思維滯後,以及成本與定價三重夾擊下,開拓新思維,以故事化營銷手法讓老味兒刻在新一代的記憶裏,並透過跨界別合作拓展新客源,讓老字號在飄香的歲月軌跡中,開闢一條融合傳統靈魂與現代脈動的新路。

「八仙餅家」故事始於上世紀六十年代的長沙灣道,是昔日八仙大茶樓熱氣蒸騰的餅房,茶樓早已結業,但餅房卻得以保存,後來遷往南昌街延續老香港的味道。

「八仙」及「PS」組成金漆招牌矚目

香港文匯報記者日前探店,步入店內時光恍如定格在已封塵的歲月裏:牆上是色彩濃郁卻已斑駁的八仙主題海報,玻璃櫃裏皮蛋酥油潤透亮、椰堆蓬鬆誘人、香蕉糕軟糯清香、老婆餅酥皮層層分明。最矚目的仍是那幅訴說着近六十年歷史的大型木製金漆浮雕:以「八仙」及「PS」組成的茶壺模樣金漆招牌。

一樣的擺設,一樣的顧客,不同的是顧客也已老了,當年是牽着母親的手、嚷着要買糕點的孩童,如今已是兩鬢斑白的長者,李伯是其一人。他表示,最喜愛吃有豆沙餡料的糕點,雖然其他區的餅店也有同款「老餅」,但都沒有餡料,「食慣這種味道,每次食都能重溫兒時記憶。」

食慣老味兒的還有潘先生,他是不一樣的存在,不少老字號都有不外傳的執念,幫襯二十多年的他卻能由顧客搖身一變,成為該店經營者之一。潘先生如數家珍介紹該店的「心臟」 ──一台大焗爐。狹小工場裏,幾個老師傅每天天未亮就開工,揉麵、搓蓮蓉、包餡料,背後就是熱氣騰騰的烘烤,不消一會已汗流浹背。

在工業化的當今,不少糕點工場都採用機械化生產,甚至外購中央工場預製,惟該店始終堅持人手即製即賣,潘先生向記者表示手工與新鮮是該店的根,是該店屹立至今的關鍵。

忠於初心的代價不菲,雖然該店位於深水埗的500呎地舖及葵涌一工廈3,000呎工場均是自置物業,不必捱貴租,但近月不少老店接連結業敲響警鐘,「大班結業是個警號,大家面臨的問題很相似。」

重視內地小紅書傳播力

不過,正所謂「有危才有機」,在這困境之中,潘先生對老字號的未來仍有清晰洞察,堅信核心價值在於無可替代的工藝底蘊與文化符號,而非固守舊形式,創新也不是顛覆傳統,而是用現代語言重新演繹。品質為生命線,「八仙餅家」的堅持在於看不見的細節:用料上乘、香港自家工場熬煮,宣傳策略上求新,拓展不同的客源,例如通過短視頻、紀錄片等觸動人心的軟傳播,以平台來講述關於八仙餅家的故事,內地小紅書社交平台的傳播力尤其值得重視。

該店更曾嘗試與咖啡廳合作,讓傳統唐餅搭配新式飲品,效果甚好,但他更期望可以與旅行社聯手,將餅店打造成遊客體驗香港地道美食文化的站點,成為特色手信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