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平
為期兩日的2025年上海合作組織峰會,巧妙地安排在北京9月3日大閱兵前的8月31日在天津開幕。這是中國第五次主辦上合組織峰會,也是上合組織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一屆峰會,俄羅斯總統普京、印度總理莫迪、伊朗總統佩澤希齊揚等20多位外國領導人和10位國際組織負責人齊聚一堂。本屆峰會打破以往「閉門會談」慣例,以開放性對話對接全球、深化團結協作、維護公平正義,標誌着上合組織以更國際化的姿態,參與並改革完善全球治理體系,推動世界和平與發展。
上合組織成立於2001年6月15日,在二十四年間不斷擴員,目前已有10個正式成員國、2個觀察員國和14個對話夥伴,地理範圍涵括亞歐非三大洲26個國家,約佔全球陸地面積25%,覆蓋全球近半數人口,經濟總量約佔全球1/4,既是世界上幅員最廣、人口最多的綜合性區域合作組織,也是目前唯一一個以中國城市命名、秘書處設立在中國的政府間國際組織。數據統計顯示,2024年上合組織成員國的貿易總額突破8萬億美元,佔全球總貿易額25%。
影響力和吸引力不斷擴大
根據2023年上合峰會簽署的備忘錄,中國提出的「上合+」構想,即以上合組織內部擴容為基礎,同時向南方國家及地區組織開放合作平台,本屆將繼續擴員。這不僅說明上合組織不搞封閉排他的小圈子,不搞以大欺小、恃強凌弱的「叢林法則」,而是以創新的上合「上海精神」理念、顯著合作成果和成效,以及與時俱進的戰略視野,在新時代條件下廣受歡迎,影響力和吸引力不斷擴大,因而越來越多的國家申請加入:一是充分體現各國高度重視發展對華關係,期待深化合作;二是國際形勢變亂交織,各國和平穩定訴求更加強烈,追求持續發展更為迫切。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西方發達國家依靠其壟斷的國際金融體系與跨國資本集團,控制全球資源市場,大肆收割全球紅利。發展中國家在社會及經濟發展過程中,往往面臨西方資金支持的附加條件,如經濟結構調整、改革配套,甚至主權讓步,不僅大幅限制了政策自主權,還加重了債務負擔,留下「援助陷阱」的隱憂,發展中國家普遍渴望結束這種充滿掠奪的國際秩序。
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與上合組織創始成員國之一,自二十一世紀初以來,一直為上合組織行穩致遠貢獻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並引領行動。從安全合作起步,到安全與經濟合作「雙輪驅動」,再至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目標,到衞生健康、安全、發展、人文「四個共同體」多軌並進;上合組織充分尊重國家主權與發展模式多樣性,注重基礎設施與可持續發展並重,推動「南南合作」走向縱深,因此被更多國家視為更加公平、務實且不附帶政治條件的發展合作新路徑。
其中,共建「一帶一路」戰略正是成功典範。「一帶一路」倡議自2013年提出後,多個上合組織成員國第一時間參與,合作起步早、成果多。2023年中國與中亞五國貿易額近900億美元,同比增長27.2%,創歷史新高。現已吸引超過150個國家和地區參與,成為發展中國家資源整合的超級平台。
帶動發展中國家共同發展
如今,「全球南方」國家正在群體性崛起。上合組織與「全球南方」國家有着天然的聯繫,其成員國絕大多數屬於發展中經濟體,對參與全球治理和保持穩定的區域經濟環境均有着共同追求。當他們愈來愈清晰地表達「我們不想被左右,我們要平等合作」的訴求,中國所倡導的新型全球治理機制「上合+」,完全超越了西方主流國際關係中的零和博弈、冷戰思維、制度霸權、文化衝突等舊觀念,通過堅持多邊主義,以制度化路徑有效回應了霸權主義和單邊主義對全球安全和發展實踐的衝擊與挑戰,以面向「全球南方」國家的全面戰略合作框架,即制度延展與擴員實踐,為這些國家提供了一條有尊嚴、有空間、有希望的發展之路,也為世界注入更多的確定性和穩定性。
如果將金磚國家視為「全球南方」第一方陣的話,那麼上合組織完全可以擔當起「全球南方」的主力軍。上合組織成員國本身就包括了一些金磚國家成員,若採用包括正式成員國、觀察員國和對話夥伴的「上合大家庭」概念,其覆蓋面則囊括了金磚國家成員國的70%,而未來這種重合度還會繼續增加。因為上合以安全合作為主,金磚是以經濟合作為先,「南南」是以國際發展合作為要,但每一個國家,最核心利益就是安全和主權,這正是上合的支柱領域;每個國家在堅持獨立自主的同時,更追求生存發展的空間,這也是「南南合作」的共識;再者就是經濟合作互補共贏,這更可以是金磚的議程。
上合組織就是這一切的基礎平台,其走向成熟和壯大的歷程,給「全球南方」國家提供了如何通過區域合作共同走向現代化而不同於西方版本的經驗和榜樣,也是這些國家尋求國際話語權,以更適宜的身份參與全球治理的最佳途徑。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