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5年7月,27歲的張純如來到南京。在南京的20餘天裏,張純如在江蘇歷史學者孫宅巍、王衛星與楊夏鳴的協助下,探訪了10處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叢葬地,採訪了李秀英、夏淑琴、唐順山、侯占清、潘開明、陳德貴、劉永興、劉芳華等倖存者。
當時為張純如擔任英文翻譯的江蘇行政學院教授楊夏鳴對香港文匯報回憶,張純如的中文水平一般,只能說最簡單的句子,複雜的都需要用英文表達,她基本不能閱讀中文文字。「張純如在南京時多次提到魏特琳的英文姓名,當時我第一次聽說。她也提到拉貝,但沒說日記。」而張純如自己在《南京浩劫—被遺忘的大屠殺》書中關於獲知《拉貝日記》線索的敘述裏,沒有提及有絲毫來自南京的信息。
捐贈關鍵史料《魏特琳日記》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出版的《紫金草》2016年第6期,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王衛星撰寫的《張純如在南京》一文中,詳細記錄了1995年7月,張純如來南京走訪南京大屠殺倖存者並收集相關史料的經過:「張純如從我們這裏得到了幫助,同時她也給我們這些從事南京大屠殺史研究的人以很大幫助。來南京時,她帶來了許多在美國收集到的南京大屠殺資料,其中魏特琳日記尤為重要。在此之前,國內學者雖然知道魏特琳曾寫有日記,但並未看過日記。張純如帶來的雖然只是魏特琳日記的片段,卻是最重要的部分,使我們第一次了解了日記的內容,這對南京大屠殺史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王衛星的敘述中,清晰地表明張純如並非因南京之行而知曉拉貝,「在張純如收集的資料中,有不少涉及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主席拉貝先生。她曾表示,回國後要設法尋找拉貝的後人。在張純如等人的努力下,終於找到了拉貝的親屬,並發現了《拉貝日記》,使這本塵封多年的日記第一次展現在人們面前。」
《拉貝日記》張純如未居功
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主辦的《日本侵華史研究》2013 年第1卷上,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孫宅巍在「我與英文版《南京大屠殺》著者張純如的交往」一文中稱:「我與純如在斯坦福大學校園開會見面時,她興奮地告訴我,將於12月12日去紐約出席一場關於發現《拉貝日記》的新聞發布會。我說:『《拉貝日記》的發現對於研究南京大屠殺來說,具有里程碑的意義,而您,是這一偉大發現的核心人物。』她回答說:『在這件事情上,萊茵哈特夫人和北美紀念南京大屠殺受難同胞聯合會首任會長邵子平先生才是關鍵性的人物,我不過是做了一點力所能及的工作。』我知道,邵子平先生曾在德國留學,能講德語,在幫助純如尋找拉貝下落及其親屬溝通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後來,紐約的新聞發布會如期舉行,並在國際社會引起了轟動,幾乎全世界的主要報紙、電視和廣播電台都對此作了重點報道,純如和邵子平、萊茵哈特夫人的名字,也因此而引起了世人的關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