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鳳簪
●四馬投唐圖金分心
●雙龍戲珠紋金冠
●金鑲寶花頂簪
●金鑲寶一鷺蜻蓮頂簪
●展覽現場。

明王朝建立後,太祖朱元璋廣封諸子為王,以藩屏朱姓皇室。明代諸藩,分封而不賜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這些宗室子孫享受着體現「親親之誼」的高爵厚祿,顯赫一方,富極一時。由大連博物館與蘄春縣博物館聯合主辦的「皇家遺珍——明代藩王文物精品展」現正於大連博物館舉辦,共計展出以金、銀、玉器為主的128件(組)文物,其中包含國家一級文物28件(組)、二級文物32件(組)。這些珍貴文物不僅見證了明代藩王群體曾經的奢華生活,也代表着明代物質發展水平的最高成就。●文、攝 :香港文匯報記者 宋偉

步入展廳,眾多金光熠熠的金器文物分外搶眼。其中,核心展櫃內的一件「雙龍戲珠紋金冠」吸引不少觀眾駐足。展覽策展人、大連博物館館長姜曄說:「這件金冠的前高後低設計,使得正面冠沿上的雙龍戲珠紋格外引人注目。球形冠體上的海水紋和花葉紋,更是為金冠增添了別樣韻味。如此精巧設計,堪稱明代金工藝術傑作。」

金銀頭飾體現「頂級」工藝

明代的金銀器製作一改唐宋以來豐滿富麗、清秀典雅的風格,而漸趨於華麗、濃艷,宮廷氣息愈來愈濃厚。其中金銀頭飾的製作更是集中體現了明代金銀器製作工藝的最高水平。隨着金器與玉石器相結合的鑲嵌工藝的成熟,明代金銀頭飾的造型更為多樣,紋飾繁縟富麗,製作工藝更加精細複雜。明代女性冠飾可分為鳳冠、䯼髻、束髮冠三個類別。而由於䯼髻的出現,明代金銀頭飾的組合關係逐漸穩固,形成了「一副頭面」這個計量單位。

一副頭面包含一支挑心,一支頂簪、一枚分心,鬢釵一對,各式小簪子亦即小插、啄針之類的「俏簪」三對。複雜的頭面可添掩鬢一對,小插和啄針若干對,若再增加花鈿和滿冠,則能多達二十餘件。在「一副頭面」中,挑心與分心是非常醒目的裝飾。紋樣選擇上,挑心、分心常常與其他簪釵一起組成一套完整的主題。常用題材有象徵富貴的花卉,也有象徵吉祥的釋道。挑心是插戴在䯼髻正面位置的簪釵,在一整副明代頭面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其簪腳多是斜向上或是與簪首垂直焊接,簪戴時自下而上,以「挑」的方式簪戴於䯼髻正面當心處,所以謂之挑心。由於挑心在頭面中的位置極其引人注目,所以必須在設計上慧心巧思,在工藝上巧奪天工。初期挑心的裝飾題材以佛像為主,之後又出現各式仙人、祥禽瑞獸、吉祥文字等。明代女性金銀頭飾中的紋樣汲取了民俗、歷史、文化、宗教、傳說等多種元素,構思精巧,匠心獨運,既生動又親切。它們一直陪伴在女性的身邊,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藝術生命力,承載着一種向善求美的心理願望,成為代代人相傳的守護符。

紋飾題材寓涵深遠

明代金銀頭飾的繁縟富麗,也體現在紋飾題材上。以歷史人物故事情節、文人雅士情趣生活為裝飾題材的金銀頭飾,始見於唐代,流行於元、明、清時期。其內容廣泛、題材豐富,表現手法高超、多樣,風格更不盡相同,歷史典故紋樣多出自歷史小說或戲曲。

如展品中的金鑲寶「三英戰呂布圖」分心,簪首圖案係從背面打造而成淺浮雕效果,題材為三國故事中的「三英戰呂布」。圖案上方一排城樓,正面樓簷及兩側樓角處用金絲做出七枚抱爪,鑲嵌紅、藍色寶石,現僅存五顆。城下四武將身披戰袍,騎馬酣戰。一臉髯鬚者應為張飛,握蛇矛槍直刺呂布,呂布反身橫戟。張飛馬後,長鬚飄逸者為關羽,關羽手舉偃月刀直追呂布。關羽身後,戴冠正襟的劉備持雌雄雙劍,飛馬殺出,三人激戰呂布。作為明代宮廷雜劇的常見劇目,選擇「三英戰呂布」首飾紋樣既是風尚,也多少代表着所有者的喜好。

除了戲劇題材的金銀頭飾,帶有藏密風格的明代金飾品也頗為流行。作為裝飾紋樣,人們仍是在傳統的消災、辟邪、祈福的意義上使用它,它源於宗教信仰,但卻很大程度地被世俗化。展品中的金鑲寶石摩利支天挑心,簪首圖案為密教中摩利支天像。梵文中,摩利支天的意思是「光明」「陽炎」,是古代婆羅門教所崇拜的光明女神瓦拉希,印度那爛陀寺猶存摩利支天像。摩利支天大約在南北朝時期傳入中土。唐宋時期,摩利支天信仰崇拜主要流行於皇室,尤其在宋皇室南渡時期,摩利支天因其消災解難避兵禍的法力成為皇室成員的保護神。

到了明代,摩利支天信仰因護國護法的政治色彩繼續受到皇室推崇。而作為首飾的裝飾紋樣,更多的則是取其消災祈福的意義。明代共有藩王266位,湖北是當時分封藩王最多的地區之一,而就藩於蘄州的荊藩王傳承世代最久。從「仁宣之治」到張獻忠屠城,終明一世,前後十代荊王家族繁衍於此。崇禎十六年,長江之畔繁衍生息兩個世紀之久的荊藩宗室在戰亂中灰飛煙滅。歷史一去不復返,只留下這些耀眼悅目的金銀器,成為綿延長久、當之無愧的傳世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