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毒專員李基舜就粵港澳大灣區禁毒高峰會籌備工作與傳媒見面。香港文匯報記者黃艾力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李芷珊)聯合國報告揭露有毒販為了逃避執法,挪用原本正當醫藥用途的藥物製毒,近年香港亦出現醫用麻醉劑「依托咪酯」被毒販製作成之前稱為「太空油毒品」的煙彈,今年上半年已有多達338人被呈報吸食該毒品,按年升約三倍。香港特區政府保安局禁毒處禁毒專員李基舜日前接受香港文匯報等傳媒訪問時表示,去年至今本港接近半數吸食「依托咪酯」者未滿18歲,今年上半年更發現11歲吸食者,反映問題的嚴重性,需要更多從校園介入的措施,包括檢測學生有否吸食,以及於新學年派青年禁毒大使到校分享禁毒經驗及健康生活方式。而警方本月正式設立「依托咪酯」舉報熱線6629 2966,截至上周已收到12宗舉報,正在跟進及處理中。

李基舜表示,「依托咪酯」可透過電子煙吸食易於隱藏,毒販也對外宣稱它是手術室都會使用的藥物,不會對人體造成損害云云。特區政府早前已將「太空油毒品」正式命名為「依托咪酯」,避免市民出現錯誤的聯想,禁毒處亦推出突顯「依托咪酯」毒害的廣告,再配以通俗易記的口號,提醒市民拒絕嘗試。

成功阻截25萬粒煙彈流入市面

今年上半年本港涉及「依托咪酯」的案件多達460宗,561人被捕,按年分別增加約13倍及9倍,成功阻截25萬粒「依托咪酯」毒品煙彈流入市面,亦按年大增約35倍。針對「依托咪酯」隱蔽性較高,警方早前引入快測工具及試紙。為加強堵截毒品流入,海關已在各口岸配備專業設備,檢測煙彈是否含有「依托咪酯」。李基舜強調,社工、戒毒及輔導中心也具豐富經驗,能透過訪談與觀察識別吸毒者,以便提供適當輔導。

另外,禁毒處自2011/2012學年起於全港中學推行自願參與的「健康校園計劃」,通過學生自願參與的校園檢測,鞏固他們遠離毒品的決心,建立無毒校園文化,以及鼓勵有需要的學生尋求協助。

李基舜表示,最初只有約40間中學參與,自新冠疫情後參與度明顯增加,現時已有逾200多間學校參與,佔全港逾半數中學。

派禁毒大使到校分享經驗

禁毒處早前與負責檢測工作的非政府機構會面,落實在「健康校園計劃」中檢測「依托咪酯」的細節,將沿用現時檢測其他毒品的流程,即參與學校可在現行檢測模式中選擇快速尿液測試或頭髮測試進行檢測,「若送往政府化驗所檢測後證實他們吸食『依托咪酯』或其他毒品,會即時啟動輔導程序,幫助學生戒毒及了解其吸毒原因。」

今年是禁毒常務委員會成立60周年,重點活動為下月5日在香港舉行的「粵港澳大灣區禁毒高峰會」。李基舜表示,雖然此次高峰會不對外開放,但對香港乃至大灣區的禁毒工作相對重要。高峰會由禁毒常務委員會及保安局禁毒處合辦,除了國家公安部禁毒局、廣東省公安廳外,澳門保安司、司法警察局、社會工作局及禁毒委員會亦派代表出席,屆時大灣區城市約有20個政府部門及19個民間機構派出代表出席,就不同執法、情報交流、新趨勢研判,以及青少年宣傳等禁毒議題交換意見。

李基舜強調,跨境合作對香港的禁毒工作極為有利,尤其香港作為對外開放的自由港,有義務捍衛國家南大門,以及治理本地毒品情況以免影響其他地區。舉例香港海關與國家海關總署、廣東分署緝私局、公安禁毒部門及深圳海關曾進行代號為「雲戰—斷流」的聯合行動,重點打擊跨境走私毒品行為,過去3年拘捕了123人,檢獲了6,500公斤各類毒品。

此外,香港警方亦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執法部門有個別合作,檢獲不同品種總值60億元的毒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