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超 香港大學中國商業學院課程總監

幹細胞研究作為生命科學領域的前沿和熱點,正成為推動醫療升級的重要引擎。香港憑藉科研實力、國際規則對接與大灣區協同的綜合優勢,具備把前沿發現快速轉化為臨床與產業動能的條件,正蓄勢待發,未來香港應做強知識密集型產業鏈、打造臨床轉化與應用高地、發展高端醫療生態,打造國際醫療創新樞紐,為全球醫療進步貢獻力量。

香港幹細胞應用具全球競爭力

幹細胞療法是現代醫療技術的重要突破,為眾多曾被視為「不治之症」的疾病和損傷帶來了治癒曙光。其核心原理在於利用幹細胞移植至受損組織或器官,通過修復或替代受損細胞恢復功能,廣泛應用於神經系統、心血管及免疫性疾病等領域,臨床潛力巨大。

今年以來,內地在幹細胞領域發展迅猛。年初,首款間充質幹細胞治療藥物艾米邁托賽注射液上市正式問世,用於治療14歲以上消化道受累為主的激素治療失敗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4月,國家衞健委正式發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幹細胞研究與器官修復」重點專項申報指南》,將幹細胞療法納入國家科技創新核心領域,升級成為國家戰略。

在此背景下,香港展現先發與連接優勢:科研與臨床並重、監管標準嚴謹、與國際接軌程度高。例如,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教授劉澎濤領導的團隊在幹細胞與再生醫學領域持續取得突破。由劉教授領導的InnoHK幹細胞轉化研究中心,聚焦將核心專利技術應用於再生醫學、器官移植與基因藥物研發。今年6月,港大李嘉誠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助理教授韓東與劉教授團隊合作,發現全球首個「隱藏」外周神經幹細胞,為外周神經損傷與退行性疾病的再生治療提供新方向。這些成果的共同特點,是具備明確的臨床轉化路徑與跨學科協作基礎。

三方面建設國際醫療創新樞紐

在潛力與機遇之外,香港亦面臨研究規模相對有限、社會資本投入不足等挑戰。要實現從科研優勢到全球樞紐的跨越,需在以下三方面協同發力。

首先,以高端生物醫藥為牽引,做強知識密集型產業鏈。香港醫療以其知識密集型與高質量見稱,公私營互補的制度與嚴謹監管確保臨床與創新並重。香港依託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與科研能力,具備把基礎科研與產業化有效銜接的條件,應聚焦生命健康科技、醫療器械、生物製藥與中醫藥現代化等賽道,完善從早期臨床到法規註冊、融資上市的全鏈條支援。同時,善用「港澳藥械通」與本地加速審批機制,吸引海外創新藥械在港開展註冊與臨床試驗,加快安全有效產品惠及內地與全球市場;香港還可以充分發揮國際金融中心優勢,擴大創科板與生物醫藥專板融資渠道,形成研發、臨床、資本同頻共振的良性循環。

其次,發揮「超級聯繫人」作用,打造臨床轉化與應用高地。香港「背靠祖國、聯通世界」,是創新醫藥「引進來、走出去」的戰略樞紐,未來應與大灣區其他城市構建協同分工模式,加速獲取具有國際認可度的臨床數據;關鍵在於促進跨境數據與樣本的合規高效流動,建立統一的倫理與數據治理共同體,提升跨境臨床試驗的效率。

再者,發展高端醫療生態,完善孵化與回饋機制。高端醫療不僅是服務,更是技術外溢與產業孵化的重要抓手。香港應以再生醫學、幹細胞治療為核心,建設綜合性臨床轉化中心與示範醫療機構。同時,發展與國際盛事(如ISSCR年會)協同的高端醫療旅遊與運動醫學服務,吸引全球高端客流,形成「以商養科、以科促醫」的資金循環與技術迭代機制,並將部分盈餘反哺香港醫管局,助力提升公共醫療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