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1日晚,第十屆中國戲劇獎·梅花表演獎(第32屆中國戲劇梅花獎)頒獎典禮在上海舉行。烏魯木齊市秦劇團(新疆秦劇團)青年演員李敏,憑藉秦腔《焚香記》中的卓越表演一舉「摘梅」,成為中國戲劇梅花獎創立42年來自治區首位獲此殊榮的戲曲演員。生於1989年的李敏是陝西渭南人,2005年入疆,扎根天山二十載,為新疆文藝事業發展樹立起新的里程碑,也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注入了鮮活的藝術能量。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應江洪 新疆報道 圖:受訪者提供
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李敏表示,近年來愈發感受到強烈的緊迫感和責任感。「不少老藝術家都退休了,傳承戲曲的重任落在了我們這一代人的肩上。我願意做新疆大地上秦腔藝術的傳播者和守夢人,守好這片根植於新疆大地上的戲曲血脈,讓更多人特別是年輕一代愛上秦腔,讓秦腔藝術在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讓天山戲台燈火通明。」同時,她亦期盼未來能有機會赴港交流演出。
考入藝校結緣新疆
李敏出生於陝西省渭南市臨渭區三張鎮西洛村,爺爺奶奶是秦腔的忠實擁躉,年幼的李敏從小聽着爺爺奶奶吼唱秦腔長大。童年時期她便與舞台結緣,不僅在鄉村廟會、集市積累了豐富的舞台經驗,4歲那年還初登熒屏,在陝西電視台《秦之聲》的聚光燈下,第一次在鏡頭前亮相。此後,李敏更是成為當地的秦腔小童星,在爺爺奶奶帶領下到處唱戲、參加戲曲比賽,「那些年獲獎的紅本本讓我媽裝了整整兩箱,到現在還保存着。」李敏說,她在8歲及9歲時連獲兩屆中國少兒戲曲藝術小梅花獎,成為全村人的驕傲。
2000年,11歲的李敏在父母支持下,考入陝西省藝術學校進行專業系統的學習。當年藝校只有一個秦腔班,是定向新疆委培生(即藝校代新疆培養人才、畢業後要到新疆從業)。2005年畢業後,她就來到新疆,一待就是20年,「現在我已經是地地道道的新疆人了。」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唱唸做打手眼身法步,所有的基本功都要從頭學起,必不可少的肢體訓練讓李敏吃足了苦頭。「那個時候,老師每天要給我們扳腿、扳腰。一開始身體沒有爆發力,就每天練習仰臥起坐、俯臥撐、虎跳(戲曲毯子功小觔斗表演程式),再疼再累也要堅持。」李敏說,體能訓練特別枯燥,早上先分別練2個小時的腿功、2個小時的毯子功,下午再練2個小時的身段功、把子功、圓場功……直到現在,這些功夫也都是每天必須要練習的。
遍嘗苦辛不荒青春
在16歲的年齡跟隨藝校同學坐綠皮火車遠赴新疆後,李敏發現這裏「並不是想像中的樣子」。她們要面對的,除了早前生活老師描述的各種美好,還有很多現實的辛苦。「進到劇院,我們暫時住的是六樓過道。初來乍到不適應氣候,發燒感冒時有發生。生活費不夠時,還要做兼職補貼生活。」在當時的環境下,有的同學放棄了,李敏和大多數同學都堅持了下來。「我那時就想,爸媽把我供出來很不容易,有夢想就要堅持。吃苦對我來說是完全沒問題的,從小在農村長大,在戲曲班也是每天訓練,什麼樣的苦都吃過。」讓李敏堅持留下來的,還有劇團的親情,「劇團的領導和每一位老師都給了我們歸屬感。在生活上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逢年過節,我們都會被老師邀請到家裏吃飯。藝術上,老師都會傾囊相授。如果不幹出一點成績,愧對家人、老師和劇團。在新疆,我們不會荒廢青春。」
20年來,從《白蛇傳》的初試啼聲到《焚香記》的爐火純青,李敏將最美好的年華獻給了新疆這片熱土,也收穫了無數感動。有一次,李敏帶病演出剛結束,就有戲迷把感冒藥和礦泉水送了過來;也有熟悉的戲迷會邀請她一起吃飯,交流藝術;深入南疆四地州演出期間,各族群眾真摯的笑容和孩子們圍在身邊渴望學戲的眼神讓她感到無比充實,而對邊防戰士的慰問演出更讓她感到自己堅守的價值。她說:「新疆的戲迷觀眾用他們最樸實的情感打動了我,天山雪水滋養了我的藝術生涯,我要永遠扎根在這裏,用心用情為他們唱好每一齣戲!」
「紅花綠葉」施「磨」功
中國戲劇梅花獎是每一個戲劇演員的夢想,對於新疆的戲劇演員來說,「摘梅」更是幾代人的情結。在自治區文聯為李敏召開的獲獎座談會上,就有業界前輩動情地表示:「其他省份(包括同處新疆地域的正省級單位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都有了梅花獎,新疆佔祖國六分之一的國土面積,到今年自治區成立70周年,梅花獎『空白』始終是我們心中揮之不去的『大面積遺憾』。」
梅花獎評的雖是演員,但「奪梅」先要有劇目。李敏此次參評的秦腔《焚香記》是近年來新創的經典劇目,改編自明代傳奇,以癡情的青樓女子敫桂英與負心書生王魁的愛恨情仇為主線,在傳統劇目《王魁負義》的基礎上,吸收借鑒不同劇種之長,編排成「救王」「情篤」「送別」「休書」「打神」「行路」「情探」七齣劇情構成的全本,文武兼備、唱唸並重。既有「伴讀夜話」的纏綿悱惻,也有「打神告廟」的激烈爆發,敫桂英的鬼魂與生者同台對峙,通過長達20分鐘的唱段,將秦腔「慷慨激越、蒼涼悲壯」的特色發揮到極致。
2022年以來,在陝西戲曲大師齊愛雲、何紅星、李梅等老師指導下,李敏和主創團隊全身心撲在《焚香記》上,從劇本的反覆推敲、唱腔的千錘百煉,到動作戲的精準設計、舞台調度的精益求精,再到團隊成員間的默契磨合……都是「一點點磨」。「這不光是我自己的夢想。這是離我們的夢想最近的一次,我一定要抓住它。」李敏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