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子珍
香港連續十年蟬聯全球最長壽地區。香港精算學會日前公布研究報告,香港男性的平均預期壽命為84.2歲,女性為88.6歲。根據多份統計報告,香港自2014年起已經成為世界最長壽地區,這一領先全球的數字背後,是香港獨特的生活環境、高效的社會治理和完善的醫療保障體系共同作用的成果,尤其離不開特區政府長久以來一直在公共衞生、社會福利及醫療保健方面的持續努力與工作成效。隨着市民的平均預期壽命穩步增長,香港人口將持續高齡化,香港亟需將「長壽紅利」轉化為發展動力,大力發展銀髮產業、銀髮經濟和樂齡科技,讓大家可以安享健康長壽的生活。
香港的生活環境雖以高密度、快節奏著稱,卻也蘊含着健康生活的深厚基礎。香港市民愈來愈注重健康的飲食習慣,不少都會輔以湯水滋補,減少了高鹽高脂高糖帶來的健康風險。同時,香港人熱愛運動,無論是晨運、行山還是球類等運動,都已融入日常生活。特區政府通過康文署提供大量價格便宜甚至免費的康體場地和課程,鼓勵全民運動鍛煉,增強體質;香港現有25個郊野公園和22個特別地區,可讓市民進行遠足、漫步、體能鍛煉、燒烤、露營及家庭旅行等康樂活動,親近大自然,有益身心健康發展。
控煙有成效 建設健康都市
特區政府在社會及公共衞生治理方面的高效表現亦相當突出,尤其在控煙政策上成效顯著。香港大學在2021年公布的研究指出,低吸煙率是香港人長壽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特區政府一向嚴格推行公共場所禁煙政策,並通過立法、徵稅、宣傳教育和戒煙服務等多管齊下的方式,將吸煙率從上世紀八十年代的23.3%降至2023年的9.1%;2022年更立法全面禁止電子煙等新型煙草產品的進口、製造與銷售;去年亦公布推出「控煙十招」,定下控煙策略方向及短、中、長期措施。這些措施有助減低吸煙產品對社會的禍害,降低由吸煙引起的相關疾病率,進一步保障市民健康,「無煙香港」的建設成為香港人長壽的重要推動力。
至於完善的醫療保障體系則是市民長壽的核心支柱。香港醫管局轄下七個醫院聯網涵蓋43間公立醫院和醫療機構、49間專科門診及74間普通科門診,實現資源整合與分級診療,而且公立醫院收費相宜,特區政府也有提供相應資助、津貼,確保市民無論貧富都能獲得優質醫療服務,最大程度實現了「有病就醫」的醫療保障目標。此外,特區政府積極推動基層醫療及疾病預防與早期篩查,例如設立地區康健中心、推行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及大腸癌篩查計劃等,從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做起,進一步提升了全民健康水平。在安老服務方面也推出資助安老宿位和長者院舍照顧服務券計劃等支援,廣東院舍照顧服務計劃甚至可讓長者選擇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的安老院養老,為長者提供妥善適切的照顧服務。
發展銀髮產業有契機
「長命百歲」固然是一種福氣,與此同時也為香港社會帶來挑戰,人口高齡化加速、勞動力短缺和醫療負擔加重等問題須嚴正看待。特區政府應進一步推動銀髮經濟多元化發展,支持本地大學、研發機構及商家持續開發適合長者的產品與服務,例如智能健康監測設備、便捷出行工具、適老家居改造等。同時,應與業界及社會攜手,為鼓勵長者更多參與社會活動與輕量就業創造機會,激活其消費與生產潛力,形成新的產業及經濟增長點。
在樂齡科技方面,香港可憑藉其創科優勢,推動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在養老服務中的應用,開發遠程醫療、智能陪護、康復訓練等科技產品,在提升長者生活品質的同時,也推動本地科技產業發展。此外,特區政府還應加強跨部門協作,整合社會資源,建設更好的長者友善社區,並提供心理健康支持,實現從「長壽」到「健康長壽」的邁進,讓長者生活能夠「質量並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