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石華、李薇 深圳報道)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同時為讓媒體更好掌握報道相關歷史事跡,27日到28日,由「愛國主義教育工作小組」主辦的「抗戰勝利80周年考察團」參訪深圳、東莞、廣州等地重大歷史意義的地點。

深圳東縱紀念館 李薇攝

27日下午,在深圳東縱紀念館專題展區,一幅幅泛黃的老照片引發香港媒體駐足。據史料記載,抗戰期間先後有1500餘名港澳愛國青年和華僑子女衝破日軍封鎖,跋涉至深圳、惠州等地投身東縱,其中不乏華僑子弟、歸國留學生及香港本土進步青年,他們中許多人犧牲在戰場。

「這些數字背後是深港青年用生命書寫的家國情懷。」廣東南方紅色文化研究院特約研究員王勇表示,東縱的政治工作、文化宣傳與情報網絡因港澳青年的加入而極具活力。他們不僅參與創辦《前進報》等抗日刊物,更利用語言優勢建立對港聯絡站,為盟軍提供日軍動向情報。

廣東南方紅色文化研究院特約研究員王勇介紹東縱歷史。李薇攝

在紀念館的「文化名人大營救」互動展區,一封茅盾書寫的複印件引發共鳴:「這是抗戰以來最偉大的『搶救』!」1942年香港淪陷後,東江縱隊在日軍眼皮底下開闢「秘密交通線」,將何香凝、柳亞子、茅盾、鄒韜奮等800餘名文化界人士轉移至內地。展櫃中陳列的文物,無聲訴說着那段驚心動魄的歷史。

深圳東江縱隊紀念館裏的曾生故居 石華攝
責任編輯: 木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