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吳健怡)「補充勞工優化計劃」推出近兩年,特區政府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近日接受傳媒專訪時表示,截至上月共接獲370宗與計劃相關的投訴,勞工處已向11名違規僱主施以行政制裁。他透露,正處理一宗餐飲業僱主涉聘用外勞後解僱本地工人的投訴,初步證據顯示投訴屬實,正給予僱主時間解釋,若確認屬實會實施禁止申請輸入外勞兩年的行政制裁。為期兩年的優化計劃將於下月初完結,他預計明年上半年完成檢討,有結果前仍接受申請。

3萬外勞到港 半數從事餐飲業

由下月初起,申請輸入侍應及初級廚師的餐飲業僱主須於四周本地招聘期內到勞工處就業中心實地招聘。

孫玉菡表示,目前有3萬名外勞經優化計劃到港,半數從事餐飲業,當中逾半為侍應或初級廚師,「考慮到兩工種人數眾多、餐飲業工人亦傾向即場求職,故增設上述要求。」他期望可藉此加強就業配對,不排除未來推展至更多工種。

他透露,暫擬由勞工處排期,按職位空缺的工作地點,安排僱主在區內就業中心實地招聘,僱主在四周本地招聘期內,每周須至少做一次約3小時實地招聘,「就業中心會『車輪轉』般有僱主坐在那裏,工人有興趣就去見工」,如僱主不現身,會被視為本地招聘誠意不足,申請將不獲處理。他強調,輸入外勞機制不容忍任何濫用情況,未來會視乎個案嚴重性及因應社會關注,在可行情況下公開違規僱主名稱。

另針對近月失業率有上升趨勢,勞工界要求政府檢討輸入外勞政策。孫玉菡重申,要動態地視乎情況再決定會否暫緩計劃。他以餐飲業為例指出,除侍應及初級廚師外,亦有其他工種缺人,例如洗碗工人即使已輸入約1,600名外勞,人手仍然不足。他表示,明白大眾關注,但也要體諒如僱主已做足程序仍聘請不到人手,應給予機會輸入外勞,且優化計劃既要確保本地工人優先就業,亦要取得平衡,以助香港在人口老化、勞動力縮減下繼續發展經濟,檢討時亦會兼顧勞工界憂慮和商界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