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何紹從回憶,在戰爭結束後,他曾經參加過約5個月的道路修築。而在整個抗戰中,滇西運輸線可謂是一條「無名戰士」拚出的後勤血路。滇緬公路曾是中國接收國際援助的唯一陸路通道。然而,1942年5月,日軍佔領緬甸大部分地區及雲南西部,徹底切斷了這條「生命線」。為打破封鎖,中美兩國決定合作修建中印公路(又稱「史迪威公路」),從印度利多經緬甸密支那至中國昆明,全長1,730公里。
在這條公路上,無數「無名戰士」用生命詮釋了後勤戰的殘酷與偉大。據統計,中印公路修建過程中,因戰爭、疾病、事故犧牲的軍民達3萬餘人。他們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卻以堅忍不拔的意志,在血與火的考驗中,保障了軍需物資的供應。1945年1月27日,中國駐印軍與滇西遠征軍在緬甸芒友會師,中印公路與滇緬公路正式接通。28日,滿載物資的卡車駛入雲南,標誌着這條「抗日生命線」全面貫通。中印公路的打通,徹底粉碎了日軍對中國陸路的戰略封鎖。至日本投降前,該公路共承運援華抗戰物資5萬餘噸,包括武器彈藥、醫藥器械、燃油糧食等。這些物資為滇西反攻、湘西會戰等關鍵戰役提供了有力支撐,加速了日軍在華戰場的潰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