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彬表示有不法分子訛稱上門回收舊衣,以騙取巿民個人資料作不法用途。香港文匯報 記者曾興偉 攝
●騙徒模仿正規機構設置回收箱,打擊公眾對舊衣回收的信任。 香港文匯報記者曾興偉 攝

隨着環保意識提高,不少巿民熱情參與舊衣回收,卻被不法分子瞄準,利用舊衣回收設計新的騙案手法。有循環衣物製造業界人士向香港文匯報踢爆,有騙徒以網絡廣告等渠道聯繫市民,提供上門回收舊衣服務,並給予小量現金或購物券作回報,然後趁機套取受害者個人資料作不法用途,業界建議特區政府出台監管措施。警方則提醒巿民要提高警覺,若有任何懷疑,應立即致電反詐騙協調中心24小時熱線諮詢。●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茗

將舊衣循環再造校服及制服的ESG School HK創辦人陳偉彬表示,舊衣回收騙案主要是利用公眾處理舊衣的需求和環保善意,以騙取受害者個人資料,「騙徒表示會上門回收舊衣 ,但上門前會藉口要登記衣物信息,套取市民的姓名、電話、住址甚至家庭成員等個人資料。這些資料可能被用於電話詐騙、釣魚網站攻擊等,甚至被轉賣給第三方。」

誘介紹親友參與 擴大「收料」範圍

為吸引事主上鈎,騙徒更會提供「甜頭」好處,「例如每回收10件舊衣可獲50元現金券,誘使市民介紹親朋好友參與,從而擴大資料收集範圍。」他指出,此類詐騙行為的隱蔽性在於事主初期往往因為獲得實際回報,而放鬆警惕,直到收到騷擾電話或遭遇二次詐騙時才察覺異常。

他並表示,現時舊衣回收領域缺乏統一監管,因而令騙徒有機可乘。他透露,目前市場上的回收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正規機構的回收服務,有固定門店和數十年運作經驗,回收衣物後經篩選消毒,再轉售或捐贈;另一類則是個體或企業,但回收物之後的去向存疑,有可能隨意丟棄衣物,甚至有不法分子以回收為名實進行詐騙。

亂象打擊公眾對舊衣回收信任

「由於缺乏監管制度,更有一些騙徒會模仿正規機構設置回收箱,或冒充環保組織上門回收。」陳偉彬指出,這種亂象不僅侵害市民的權益,也打擊了公眾對舊衣回收的信任,導致部分人因擔心受騙而將舊衣直接丟棄,影響環保事業推進。

他指部分企業對制服有嚴格管理措施,「麥當勞、DHL等企業,員工離職時須歸還制服,避免被不法分子利用企業名義實施詐騙。」而學校的校服亦與企業的制服一樣,代表着其信譽,「穿上它(制服)有一定象徵性」,而以往便有不法分子穿着企業的制服冒認某些身份,騙取事主信任後行騙,香港亦曾發生有成年男子穿着某學校的女生校服混入該校。

對於如何安全處理舊衣,陳偉彬建議公眾優先選擇有信譽的正規回收機構,因為正規回收流程通常包括有明確的回收渠道,如有品牌門店代收點,並會公開處理舊衣方法,如轉售、捐贈或再生利用,且不會強制收集個人資料,「正規回收渠道不會過度索取個人資料,也不會承諾高額回報。」他提醒巿民若遇到有人上門回收要求登記詳細家庭信息,並以「高價回收」為誘餌,則應提高警惕,可通過官方渠道核實對方資格。

陳偉彬並呼籲政府盡快出台舊衣回收行業的監管辦法,建立發牌制度,要求回收企業公開操作流程和資料管理規範,「就像銀行須持牌經營一樣,回收機構也應具備相應資格,才能開展上門回收等業務,從源頭防範詐騙。」他同時建議公眾增強個人信息保護意識,處理舊衣前可去除衣物上的姓名貼、標籤等標識,不應隨意向陌生回收者提供家庭信息,收到可疑電話時通過官方渠道核實對方身份,切勿輕易轉賬或洩露銀行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