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傲冬 民建聯秘書長
近年全球氣候暖化,平均氣溫上升,夏日更是常伴隨高溫與潮濕,對無家者、基層市民及長者等弱勢群體構成健康威脅。一直以來,特區政府透過各區民政事務處開放臨時避暑中心,提供安全、舒適的避暑環境。根據民政及青年事務局截至8月13日的數字,今年各中心已在37個晚上通宵開放,累計服務逾6,100人次,讓「民政幫到你」的服務精神展現眼前。然而,近期有人以體驗為名,要求入住臨時避暑中心,其間更要求拍攝中心情況,令人不禁懷疑做法的正當性,以及是否會影響真正有需要使用者的權利。臨時避暑中心是一個具特定功能性的設施,守護好有需要使用者的「清涼」和尊嚴是必要的。
要將資源留給有需要的人
臨時避暑中心的設置本來就是要為無法獲得適宜居所者提供臨時庇護,在炎熱天氣下讓包括露宿者、家中缺乏冷風設備的基層家庭、獨居長者及殘障人士等可以有休息的地方。民政事務處的統計顯示,大多數使用者為低收入或無家者。自2022年起,總署已安排中心設有冷氣,讓入住人士更為舒適。另外,署方也會為入住人士提供杯麵、餅乾、飲用水等,黃大仙的避暑中心更為素食者調整杯麵口味,而大埔避暑中心的職員又會協助使用者服藥。為照顧輪椅使用者的需要,沙田避暑中心的職員會調整燈光,平衡個別需求與整體環境舒適度。列舉這些例子,是想令大眾明白,一個臨時避暑中心的運作,並非單純在社區會堂把空調打開,在門外告知民眾中心已可以登記使用便「完成任務」,後續的照料、關懷以至安排其實都是為使用者度身訂造。
然而,近日有機構職員以「體驗」、「了解」為名登記入住臨時避暑中心,事後更發布所謂的調查,有關做法並不可取。觀乎個別媒體的報道,所謂的調查都是在批評臨時避暑中心位置、設備不足等等。但以油尖旺為例,區內的臨時避暑中心設在油麻地梁顯利社區中心,位置鄰近區內低收入家庭、少數族裔群眾、劏房戶等集中地。若單以便捷程度而言,相信沒有使用者會認為該中心位置欠佳,筆者也曾到訪該中心,更當上義工為使用者派上物資,實際情況跟報道的「指控」恰恰相反。
隨處拍攝 剝奪使用者尊嚴
當然,臨時避暑中心也可以有改善空間,這留待署方研究,筆者在此也不贅,但這種所謂「體驗」,是否會影響到真正有需要的使用者,就更值得探討。在登記入住後在現場拍攝和訪問其他使用者,不論任何目的也好,事實上已影響其他人,特別是部分入住人士更希望私隱可以得到保障,就算拍攝者不把個別人士容貌入鏡,其行為已讓部分人焦慮。更重要的是,臨時避暑中心床位有限,假借「體驗」之名根本是非必要需求,更會擠佔真正使用者的需求。民政事務總署一直強調,中心重點服務「無法自行解決暑熱威脅者」,這包括無家者及低收入無冷風設備家庭、獨居長者或殘障人士,以及其他經社工、社區組織轉介的個案,其服務的對象多元,但礙於資源所限,署方只能在力之所及的範圍提供最好的服務。
臨時避暑中心是香港社會溫度的縮影,從一杯素食杯麵到暴雨中的延長開放,細節之處皆是對市民尊嚴的守護,而這份守護的前提,是公眾對資源「專屬性」的共同捍衛。唯有將鏡頭轉向真實需求,將空間留給真正有需要者,才能讓資源得到善用。
評論